天门冬,此物食后可为“仙”

天门冬,此物食后可为“仙”

秋日,行走在山间林下,有一种植物很是让人怜爱。它就像文竹那样纤弱,通身枝叶翠绿,叶子呈针状纤细如毫,枝旁结有数枚豆类大小的浆果,色泽红亮,异常美丽,让周遭渐现枯黄衰萎的秋景,透出一抹令人欣慰的暖色,你的游途便没有了荒凉之感。这纤弱的植物就是天门冬。

天门冬始载于《本经》,又名天冬草、天冬、颠勒、万岁藤、婆罗树、天棘、白罗杉、多儿母、八百崽等。为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攀援状草本植物,具块根,呈纺锤状,叶退化为鳞片,形似小茴香的叶子。

《新修本草》说:“(天门冬)有二种,苗有刺而涩者,无刺而滑者,俱是门冬。”苏颂道:“处处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钗股,高至丈余。叶如苘香,极尖细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涩而无刺者,其叶如丝杉而细散,皆名天门冬。夏生细白花,亦有黄色及紫色者。秋结黑子,在其根枝旁。其根白或黄紫色,大如手指,圆实而长二三寸。”天门冬一般生于阴湿的山野林边、山坡草丛或丘陵地带灌木丛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天门冬

天门冬是一味名贵的中药,主要用其块根。块根肉质,簇生,长椭圆形或纺锤形,长4~10厘米,灰黄色。一般于秋冬采挖,但以冬季采者质量较好。挖出后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按大小分开,入沸水中煮或蒸至外皮易剥落时为度,捞出浸入清水中,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微火烘干或用硫黄熏后再烘干。入药者以肥满、致密、黄白色、半透明者为佳。

自古以来,医家对天门冬青睐有加,是清热养阴、润肺滋肾的首选“君药”。《本草纲目》中记载:“天门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肾气,入滋补方,合群药用之有效。”天门冬味甘、苦,大寒,归肺、肾经,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效,用于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等病症。《日华子本草》载天门冬“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能使肌肤艳丽,保持青春活力。

道家仙术对天门冬也推崇备至。《道书八帝经》记载:“欲不畏寒,取天门冬、茯苓为末服之。每日顿服,大寒时汗出,单衣。”意思是取天门冬和茯苓一起服用,每天服食一次,天寒地冻的时候只穿一件单衣也会出汗。道家经典《抱朴子》中说,该药有很强的滋肾壮阳之功,“杜紫微服天门冬,御八十外家(妾),有子一百四十人,日行三百里”。《列仙子》中说该药有返老还童的功效,“赤松子食天门冬,齿落更生,细发复出”。《神仙传》记载此药还是长生不老的“神药”,“甘始者,太原人。服天门冬,在人间三百年”。《修真秘旨》里说的更是神奇:“神仙服天门冬,一百日后怡泰和颜,羸劣者强。三百日,身轻。三年,身走如飞。”这些论述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也从侧面也说明天门冬功效非凡。

自古人们就有制作和饮用天门冬酒的习俗,天门冬酒具有润五脏、和血脉的功效。久服可延年益寿,润泽肌肤。以天门冬汁液为酒曲,可以制出融合天门冬药性的米酒,叫天门冬酒。天门冬酒据说是“坡仙”苏轼贬谪儋州时发明的。《山居要录》中详细记载了东坡的天门冬酒酿法:“醇酒一斗,曲麦一升,好糯米五升,作饭,取天门冬汁浸,先将酒浸曲如常法,候炊饭适寒温,用煎和饮令相入酿之。春夏七日,秋冬十日熟。酒初熟味酸,久停则美香,余酒皆不及。”

苏东坡在其《东坡酒经》中也有类似的酿法记载。他还以诗句表达自酿自饮天门冬酒时的喜悦心情,诗云:“自拔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天门冬熟新年喜,米曲春香并舍闻。”想来天门冬酒已为时人接受。据说苏东坡还曾以米、麦、水酿制“真一酒”。清道光年间的《琼州府志》有相关记载,只是酿法已随“坡仙”羽化而去。

经过多次体外试验证明,天门冬的块根具有抗肿瘤功效。天门冬对于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及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脱氢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它能够抑制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呼吸。

天门冬还具有极好的抗菌疗效。天门冬块根煎剂体外对炭疽杆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类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等各类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现代医学证明,天门冬具有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有利于抗体形成、增强体液免疫等功能。

天门冬食疗兼具,民间常常作为蔬菜食用。其中有一道“天门萝卜汤”在冬天吃具有除疲劳、抗衰老的功效,十分有名。天门冬可去山中采挖,也可去药房购买。

现代研究表明,天门冬具有自然防火功能。天门冬枝叶遇火星或明火后,其针叶表面的微型包状气孔可喷射出一种类似于二氧化碳的气体,将火星吹灭,或将火源吹开一定的距离。同时,还会伴随着气体喷出,形成类似于高压静电场放电时的噼啪声响。由此看来,天门冬是一种具有天然灭火功能的植物种类。而死亡干枯后的天门冬草,不再具备灭火功能。人们可利用天门冬植物的这种天然灭火特性,在森林周边大量的种植并作为一道防火墙用于森林的防火。同时,天门冬植物还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我们也可在家中大量的培植并作为一种花卉来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