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三月细叶如白羽

茵陈蒿,三月细叶如白羽

农村有一句谚语道:“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这里面的茵陈就是茵陈蒿。是一味专治肝炎、黄疸的良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都曾经到山里挖取过茵陈的嫩苗,晒干后卖给当地药材站,以换取一点零花钱。

茵陈,又名因尘、绿茵陈、绵茵陈、嫩茵陈、西茵陈、婆婆蒿、小白蒿、白蒿、绒蒿、野兰蒿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一至二年生草本植物滨蒿的幼苗。茵陈主要产于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浙江等地。滨蒿主要产于陕西、河北、江西、山东等地,在北方作茵陈用,又称“北茵陈”。生于山坡、路边及河边。

北宋·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说:“近道皆有之,不及太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 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他还介绍说,江宁府(今南京)等南方一带还有几种茵陈和北方的植株不一样,有的叶大根粗,还有一种白蒿,像青蒿一样而背面白色,这些都被当作茵陈入药。李时珍说,以前的人多种植茵陈来当蔬菜,所以入药用的叫山茵陈,以此与人工种植者相区别。山茵陈二月生苗,茎像艾。它的叶子如淡色的青蒿而背面为白色,叶柄紧细而扁平。九月开小黄花,结的果实大小像艾的种子。经鉴定,茵陈单指茵陈蒿,其他几种则是与茵陈蒿截然不同的植物,其功效也不相同。

茵陈蒿

《救荒本草》中称茵陈蒿为“白蒿”:“生荒野中,苗高二三尺,叶如细丝似初生松针,色微青白,梢似艾香,味微辣。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浸淘浄,油盐调食。”自古人们便把茵陈嫩茎叶当成一种美味佳品。现代人仍然有春吃茵陈嫩叶的习惯。近年来出版的《野菜养生事典》一书就介绍了茵陈蒿嫩茎叶的吃法,称其可炒肉丝、炒鸡蛋吃。《山东经济植物》介绍说,茵陈的种子油可食、涂木船或工业用。全草可提芳香油供药用。全草还可制土农药。嫩叶可做牧草,植株可作饲料。

茵陈幼苗入药,能清湿热,利肝胆,发汗,解热,利尿,为治疗黄疸的要药。《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说白兔吃了能成仙,未免有迷信夸大之嫌,但茵陈治黄疸的疗效属实。

相传东汉时,有一位姓刘的老翁,常年卧床不起,面目深黄,请求当时神医华佗诊治。华佗见老翁患的是“黄疸病”,告诉他要治好此病不能心急,需要一段时间。刘老翁患此病正逢饥荒之年,户户缺粮少食。只好叫孙女到田野、山坡挖些野菜和采些野果来充饥度日。哪知老翁吃了半个月的野菜,面黄之象竟然渐渐消退,而且面色逐渐变得红润起来,还能拄着拐杖下地了。时隔不久,华佗忽然想起刘老翁曾向他求过医,不知病情如何,便去探询。当华佗一进门,见到老翁吃了一惊,忙问:“您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老翁笑着说:“我没吃什么,只吃过一种叶子像羽毛的野菜。”说着,便领着华佗到野外去寻找吃过的野菜。华佗见满坡绿茵茵的青蒿,心想:这不是青蒿吗?怎么能治黄疸病呢?后来,华佗试用了几次,却毫无药效。华佗感到很疑惑,便又来到刘老翁家请教,老翁坦率地说:“我吃的是三月里幼嫩的青苗啊!”尔后,华佗就用三月青蒿来治黄疸病,果然屡试屡效。为了方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这种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又叫“茵陈蒿”,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