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蒲,浑身是宝的挺水植物
在许多的湿地与沟渠河塘边,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叶子狭长、秀挺妩媚的挺水植物,每至夏天,其上端便结出一个长棒状的花穗,迎风摇曳,十分可爱。这种植物便是香蒲,其果穗花粉便是名贵的中药蒲黄。
香蒲为香蒲科挺水植物。《诗经》中称“蒲”,别称还有水烛、甘蒲、蒲草、蒲菜、金簪草等,属多年宿根性沼泽草本植物,根茎白色,长而横生。茎圆柱形,叶扁平带状,果序圆柱状,褐色。香蒲包括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等。香蒲叶绿穗奇,古今常用于点缀园林水池、湖畔,构筑水景。宜做花景、水景背景材料。香蒲的茎叶纤维柔韧,秋天割取晒干,可作编织和造纸原料。蒲绒含蜡,可供工业用,并可作枕芯、坐褥。夏天,香蒲自丛叶中抽出茎梗,花在茎的顶端,像棒杵,故民间称它为蒲槌,也叫蒲厘花。中药材蒲黄便指此,在花欲开时采集,细如金粉,具有非凡的医疗保健作用。
香 蒲
香蒲自古就是一种美味野蔬,主要食用其初春发的嫩茎。《神农本草经》中将香蒲列为上品,说香蒲味甘性平,长期食用能够使身体轻巧,牙齿坚固,眼睛明亮,听力增强,延缓衰老。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蒲,丛生水际,似莞而褊,有脊而柔,二三月苗。采其嫩根,瀹过作鲊,一宿可食。”唐代以后,一些文人雅士把食花视为一种情趣高雅的生活享受,留下许多佳话。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夜闻贾常州与崔湖州在顾渚山上的境会亭茶宴,曾寄诗一首,其中就有对蒲黄的记述:“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前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经采集蒲黄、松花、槐花、杏花等入饭共蒸,密封数日成酒,并挥毫作歌曰:“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传说,从前有一位读书人,从汴州(即河南开封市)赶往家乡,至晚归家时,其妻已熟睡。读书人摇摇妻子,妻子于睡梦中问他有什么事,但没有听到回答,便又睡了过去。读书人再次摇动妻子,妻子受惊坐起,只见丈夫舌体肿胀,发不出声。妻子急忙找来一位老医生,用药频频敷于读书人的舌上。次日早晨,舌肿就全部消退,舌体复旧,能正常说话了。读书人去问老医生,方知敷舌的药物乃是一味中药,名叫蒲黄。
《神农本草经》记载,蒲黄“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如神仙。”《本草纲目》中曾记载了蒲黄神奇的救治功效的例子:“《本事方》云:‘有士人妻舌忽胀满口,不能出声,以蒲黄频掺,比晓乃愈。’又《芝隐方》云:‘宋度宗,一夜忽舌肿满口,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涤而愈。’据此二说,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证矣。” 当然,事物都有其利弊两面,蒲黄是良药美蔬,但也不可无节制地乱用。《本草衍义》就说“(蒲黄)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极虚人。”
现代中医临床主要用蒲黄凉血止血和活血祛瘀的功效,主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心腹疼痛,经闭腹痛,产后瘀痛,痛经,跌仆肿痛,血淋涩痛,带下,重舌,口疮,聤耳,阴下湿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