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荆,扎根沙滩的藤蔓
在山东半岛东部海滨沙滩地及海水经常冲刷的地方,生长着一种极其顽强的藤蔓植物,幼枝四方形,密被细绒毛,枝叶顶部开出圆锥形淡紫色花序,果实球形如豆大小,成熟时呈黑色。尽管生长环境十分恶劣,但是这种植物却葳蕤繁茂,将荒漠海滩装点得郁郁葱葱,一派生机。这种植物便是蔓荆,其果实是一味疏散风热的良药。
蔓荆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的果实,属落叶灌木。蔓荆子最早以蔓荆实的名字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上。不同的本草典籍对其有不同的称谓,如称荆子、万荆子、蔓青子、蔓荆、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等。《唐本草》称:“蔓荆,苗蔓生,故名蔓荆。生水滨。叶似杏叶而细,茎长丈余,花红白色。”《图经本草》记载:“蔓荆,蔓生水滨,苗茎蔓延,春因旧枝而生小叶,五月叶成如杏叶。六月有花,浅红色,蕊黄。九月有实,黑斑,大如梧子而虚轻。冬则叶凋。”
蔓 荆
相传在洪武年间,太湖县有位名叫刘焘的人在广西柳州做知府,回太湖县省亲时,带回蔓荆子种子,赠送给家人种植,其家人就将种子撒在河滩上,任其自生自灭。当时,由于人们对蔓荆子认识不够,对它的生长无人问津。有一年,几场大雨冲破了堤坝,淹没了万顷良田,时过水落,皆淤成了高低起伏的沙滩,蔓荆子才获得了生长繁衍的环境。蔓荆子的大量繁殖,也促使人们开始大量食用。在食用的过程中发现其具有“明目坚齿”“久服轻身耐老”的神奇功效,从而成为人们养生治病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蔓荆夏初开花,果实呈圆球形,籽可以入药,茎叶可提取芳香油,可谓浑身是宝。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典籍中还有将芜菁,即我们现在用以腌制咸菜的“疙瘩头”,称为蔓荆。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记道:芜菁,北人名蔓荆。今并汾、河朔间烧食其根,呼为芜根,犹是芜菁之号。芜菁,南北之通称也。塞北、河西种者,名九英蔓荆,亦曰九英菘。根叶长大而味不美,人以为军粮……《仙经》言,蔓菁子,九蒸九曝,捣末长服,可断谷长生。蜘蛛咬者,恐毒入内,捣末酒服,亦以油和敷之。蔓荆园中无蜘蛛,是其相畏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称:“蔓荆子,可升可降,能汗能吐,能下能利小便,又能明目解毒,其功甚伟,而世罕知用之何哉?夏初采子,炒过榨油,同麻油炼熟一色无异,西人多食之。点灯甚明,但烟亦损目。北魏祖囚地窖中,因芜菁子油灯伤明,即此也。”陈藏器和李时珍在其书里面提到的“蔓荆子”实指“芜菁”。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植物。我们在阅读或者运用时应该加以区别。
蔓荆子的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道:“蔓荆实,味苦,微寒。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久服轻身耐老。”《名医别录》记载:“去长虫,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久服令人光泽脂致,长须发。”
现代研究证明,蔓荆子有明显的降压、镇痛、抗炎作用,主要用于感受风热引起的头痛、目赤肿痛等症状。
蔓荆子耐干旱,耐贫瘠,根系发达,主根长可十多米,侧根更是无限向四周延伸,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适宜生长在沙质土壤和气候温和的地方,是优良的地被植物,具有很好的固沙作用,被称作“固沙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