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结果如瓢甘甜可口

,结果如瓢甘甜可口

到山间田野,常常可以看到有一种植物喜欢缠绕在灌木上生长,折断它的茎叶有白色汁液流出,结蓇葖果呈角状,里面包裹着白瓤,嫩时采食,十分甘甜。等到果实老了,带绒的种子从裂开的壳内借助风力,如同雪花一样四处飞扬。这种植物叫萝藦。

萝藦为萝藦科萝藦属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产于各地,常生长于林边荒地、山脚、河边、路旁灌木丛中,别名白环藤、奶浆藤、天浆壳、婆婆针线包、青小布、芄兰、雀瓢、苦丸、熏桑、鸡肠、羊角菜、羊奶科、纽丝藤、过路黄、合钵儿、婆婆针扎儿、婆婆针袋儿、羊婆奶、奶浆草、头羊角菜、野隔山消、天鹅绒、小青布、刀口药、千层须等。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

唐代陈藏器解释说:“萝藦,东人呼为白环,藤生篱落间,折之有白汁,一名雀瓢。其女青终非白环,二物相似,不能分别。”“汉高帝用子敷军士金疮,故名斫合子。斫合子作藤生,蔓延篱落间。至秋霜,子如柳絮。一名鸡肠,一名薰桑。”明代李时珍的解释是:“白环,即芄字之讹也。其实嫩时有浆,裂时如瓢,故有雀瓢、羊婆奶之称。其中一子有一条白绒,长二寸许,故俗呼婆婆针线包,又名婆婆针袋儿也。”

萝藦结出的瓢形果实,嫩时十分甘甜可口,且营养丰富。早在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就记载道:“萝藦作藤生,摘之有白乳汁,人家多种之,叶厚而大,可生啖,亦蒸煮食之。谚云:‘去家千里,勿食萝藦、枸杞。’言其补益精气,强盛阴道,与枸杞叶同也。”到了明初,朱元璋第五子、被封为周王的朱在《救荒本草》中详细记载了羊角苗(萝藦)的名称、形状及食用方法:“又名羊奶科,亦名合钵儿,俗名婆婆针扎儿,又名纽丝藤,一名过路黄。生田野下湿地中。拖藤蔓而生。茎色青白,叶似马兜铃叶而长大;又似山药叶,亦长大,面青,背颇白,皆两叶相对生。茎叶折之,俱有白汁出。叶间出穗,开五瓣小白花。结角似羊角状,中有白穰。其叶味甘,微苦。救饥:采嫩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邪气,淘净,油盐调食。”

萝 藦

萝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植物,《诗经》中记为芄兰。三国时期的陆玑说道:“芄兰,一名萝藦,幽州谓之雀瓢。”《诗经》中有一首爱情诗,描述了一位少女的相思哀怨之情。诗中唱道:“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诗的大意是:萝藦枝叶繁茂,少年佩戴上了如萝藦果一样的角锥,配饰角锥就表示长大成人,你怎么反而不懂我的心思了,瞧你潇洒得意,垂带飘飘而行的样子;萝藦枝叶繁茂,少年佩戴上了射箭拉弓的扳指,戴上玉扳指就表示长大成人,你怎么反而不懂得与我亲热了,瞧你潇洒得意,垂带飘飘忘形的样子。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这位女子见到萝藦触景生情,女儿家那种蹙眉苦思,独生闷气,埋怨少年遗忘旧情的形象,跃然纸上。

当然,萝藦的最大用处是治病。萝藦全草皆可入药:果可治劳伤、虚弱、腰腿疼痛、缺乳、白带、咳嗽等,根可治跌打、蛇咬、疔疮、瘰疬、阳痿;茎叶可治小儿疳积、疔肿,种毛可止血,乳汁可除瘊子。《山东经济植物》介绍萝藦的作用是:“根入药。能解毒,治骨、关节结核;种子上的绒毛有止血作用。本省民间用全草治气管炎。”

萝藦的果壳,中药称作“天浆壳”,很早就被记入中医典籍中。其中《本草汇言》,对萝藦果实的药用价值评价颇高:“萝藦,补虚劳,益精气之药也。此药温平培补,统治一切劳损力役之人,筋骨血脉久为劳力疲惫者,服此立安。然补血、生血,功过归、地;壮精培元,力堪枸杞;化毒解疔,与金银花、半枝莲、紫花地丁,共效验其亦相等也。”萝藦有补气、壮精、补血、清热、消肿等功效,可与枸杞和金银花等媲美。天浆壳是干燥果壳、对开似舟状。有清肺化痰之效。治咳嗽痰多,肺风痰喘,百日咳,惊痫,麻疹不透。

另外,还有一种植物,其果实与萝藦差不多,嫩时也可以食用,甘甜可口。这种植物叫地稍瓜,在田堰上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地稍瓜为萝藦科鹅绒藤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地梢花、羊不奶棵、小丝瓜、驴奶头等。有资料称其为女青,但名称虽同,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查阅《神农本草经》中关于女青的记载以及其他典籍的描述,地稍瓜与女青完全不同。李时珍说:女青有二:一种藤生,一种草生,则蛇衔根也。结子圆大如豆,生青熟赤。显然,两种同名女青的植物,科属迥异。《救荒本草》中称地稍瓜“生田野中,苗长尺许,作地摊科生。叶似独扫叶而细窄尖硬;又似沙蓬叶亦硬。周围攒茎而生。茎叶间开小白花。结角长大如莲子,两头尖;梢又似鸦嘴形,名地稍瓜。味甘。救饥:其角嫩时,摘取煠食角。若皮硬,剥取角中嫩穰,生食。”

地稍瓜有清热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以及益气,通乳的功效,常用于体虚乳汁不下;外用可治瘊子。

地稍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