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嫩则可食老则为杖
藜,这个名字人们可能感觉陌生,但一说起灰菜,则无人不晓。不错,灰菜的学名就是藜,遍生于路旁、菜园、村舍、荒地及田间,是农田常见的杂草,同时也是一种人们经常食用的野菜和具有利湿杀虫的草药。藜的茎秆老化后,老人们还将其作为拐杖使用。
《救荒本草》中将藜称为灰菜:“生田野中,处处有之。苗高二三尺。茎有紫红线楞。叶有灰。结青子,成穗者甘,散穗者微苦。性暖。生墙下、树下者,不可用。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去灰气,油盐调食。晒干炒食尤佳。穗成熟时,采子捣为米,磨面作饼蒸食,皆可。”《群芳谱》中称灰菜为“藿”,专指灰菜中的红心者,又称胭脂菜、鹤顶草,“嫩时采叶,滚水焯熟,香油拌为茹,颇宜人,能涤肠胃”。典籍所记载灰菜的吃法与现代的吃法基本相同。
资料记载,在古代,世界范围内许多地方的人们都种植藜作为粮食作物,比如最近几年比较火的奎藜,号称“最适宜人类的完美的全营养食品”,其实就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传统粮食作物。藜的嫩叶可以作为蔬菜,藜的种子可以炒食,还可以磨成粉制作成各种面食。
藜(灰菜)
藜的生命力极强,无论田垄荒野,还是墙角路旁,什么地方都可生长,且蓬勃繁茂,普遍易得。所以,在我国古代,人们常将这种低贱植物称为“藜藿之食”,用来指代粗劣的饭菜。李时珍说过,藜“嫩时亦可食,故昔人谓藜藿与膏粱不同”。达官贵人吃的是膏粱美食,而在饥馑之年,藜常常是贫苦百姓们果腹的主要食物。
藜还有一种用处,做拐杖。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藜的植株高可达3米,茎杆基部直径达5厘米以上,这样的高度和粗细无疑最适合削作手杖,因此“嫩苗可作蔬菜,种子可代粮食用,茎杆用作手杖(称藜杖)”。
除了以上种种作用外,藜还是一味常用的良药,有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发热、咳嗽、痢疾、腹泻、腹痛、疝气、龋齿痛、湿疹、疥癣、白癜风、疮疡肿痛、毒虫咬伤。《本草纲目》还记载了藜茎的作用:“藜茎烧灰,和荻灰、蒿灰等分,水和蒸取汁,煎膏,点疣赘黑子,蚀恶肉。”藜,性味甘、平,微毒,幼苗有毒。食后,在日照下裸露的部分皮肤即发生浮肿及出血等炎症,局部有刺痒、肿胀及麻木感,少数重者可产生水疱,甚至并发感染和溃烂,有低热、头痛、疲乏无力之感。所以,人们在食用前必须将藜开水焯熟,冷水淘净,否则易中毒浮肿,引发日光性皮炎。
藜(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