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地菜,汁液嚼来可捕蝉

附地菜,汁液嚼来可捕蝉

田野中可以普遍见到一种伏地而生、茎叶繁复的野菜,叶片匙形或椭圆形,开着蓝色的小花,俗名搓不死,喻示其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植物名叫附地菜,可食可药。在古代,儿童还常常将其嚼碎后捕蝉。

附地菜为紫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拔取全株,除去杂质,晒干以用。别名有鸡肠、鸡肠草、地胡椒、搓不死、豆瓣子棵、伏地菜、伏地草、山苦菜、地瓜香等。生于田野、路旁、荒草地或丘陵林缘、灌木林间。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新疆、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附地菜出自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清代以前的药书如《本草经集注》称鸡肠,《名医别录》称鸡肠草。《名医别录》记载:“人家园庭亦有此(鸡肠)草。小儿取挼汁以捋蜘蛛网,至粘,可掇蝉。”唐代的《食疗本草》中说,(附地菜)“亦可生食,煮作菜食益人,去脂膏毒气”。《本草纲目》记载:“鸡肠生下湿地。二月生苗,叶似鹅肠而色微深。茎带紫,中不空,无缕。四月有小茎开五出小紫花。结小实,中有细子。其苗作蔬,不如鹅肠。故《别录》列繁缕于菜部,而列此于草部,以此故也。苏恭不识,疑为一物,误矣。生嚼涎滑,故可掇蝉。鹅肠生嚼无涎,亦自可辨。郑樵《通志》谓鸡肠似蓼而小,其味小辛,非繁缕者,得之。又石胡荽亦名鸡肠草,与此不同。”

附地菜

从以上的典籍记载中可以看出,人们曾经用附地菜做菜食用。而且,由于其茎叶含有黏液质,儿童常常将其嚼烂后,用以粘捕蝉虫玩耍。附地菜含有蛋白质、维生素C、纤维等,可以作为猪的青饲料。

附地菜性味辛苦,凉。《名医别录》言其“主毒肿,止小便利”;《药性论》载其“洗手足水烂,主遗尿”;《食疗本草》记载:“作灰和盐,疗一切疮,及风丹遍身如枣大痒痛者,捣封上,日五六易之……又烧敷疳匿;亦疗小儿赤白痢,可取汁一合,和蜜服之甚良。”《图经本草》谓其“研末或烧灰,揩齿,去宣露(牙疳)”;《中药大辞典》“治遗尿,赤白痢,发背,热肿,手脚麻木”;《全国中草药汇编》:“温中健胃,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胃痛,吐酸,吐血;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中华本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主胃痛吐酸;痢疾;热毒痈肿;手脚麻木。”

《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附地菜的几种“选方”。如《食医心镜》中说,“止小便利:鸡肠草一斤,于豆豉汁中煮,和米作羹及粥,频食之”;《食疗本草》记“小儿下痢赤白:鸡肠草捣汁一合,和蜜服,甚良。一切头疮:鸡肠草烧灰,和盐敷之”;《圣济总录》中言,“气淋胀痛:鸡肠草三两,石韦(去毛)一两。每用三钱,水一盏,煎服”;《普济方》中记载,“风热牙痛,浮肿发歇,元脏气虚,小儿疳蚀:鸡肠草、旱莲草、细辛等分,为末。每日擦三次。名祛痛散”;《肘后备急方》道“发背欲死:鸡肠草捣敷之”;《医林正宗》称,“反花恶疮:鸡肠草研汁拂之。或为末,猪脂调搽,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