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最善行水泻肾的沼泽植物
在沟渠或沼泽边缘的水草丛生处,有一种丛生叶子像车前草一样的挺水植物,翠绿葱郁,硕壮挺拔,其名字也与水有关,叫泽泻。著名的方剂“六味地黄丸”中便有泽泻一味,主要起“泻肾邪”的作用。
泽泻为泽泻科多年生挺水植物,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华南、西南等地,别称、蕍、牛唇、水泻、水泽、耳泽、建泽泻、芒芋、鹄泻、泽芝、及泻、水
菜、天鹅蛋、天秃、禹孙等。李时珍在解释泽泻的名称来源时说:“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禹能治水,故曰禹孙。”
有资料记载,泽泻全株及块茎有毒。但古代典籍中多记其无毒。《救荒本草》记载且可食用。原文是:“俗名水菜,一名水泻,一名及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汝南池泽及齐州,山东、河陕、江淮亦有,汉中者为佳。今水边处处有之。丛生苗叶,其叶似牛舌草叶,纹脉竖直。叶丛中间撺葶,对分茎叉。茎有线楞。梢间开三瓣小白花。结实小、青细。子味甘。叶味微咸,俱无毒。救饥:采嫩叶煠熟,水浸淘洗净,油盐调食。”
泽 泻
泽泻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认为其“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著名方剂“六味地黄丸”主要功效及主治为“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其中的泽泻有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的作用。对于泽泻的药性,历代医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神医”之称的战国时期的扁鹊认为“多服,伤人眼”。李时珍对泽泻的功效则用辨证法,解析了泽泻的利弊关系。他认为:“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
对于《神农本草经》以及陶弘景、苏颂等皆谈及的泽泻“久服轻身”之说,李时珍也表示了怀疑。他说:“神农书列泽泻于上品,复云久服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典术》云:‘泽泻久服,令人身轻,日行五百里,走水上。一名泽芝。’陶(弘景)、苏(颂)皆以为信然。愚窃疑之。泽泻行水泻肾,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谬可知。”针对有的典籍中记载泽泻的“强阴”以及“令人有子或无子”之说,李时珍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别录》言泽泻叶及实,强阴气,久服令人无子;而《日华子》言泽泻催生,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似有不同。既云强阴,何以令人无子?既能催生,何以令人有子?盖泽泻同补药,能逐下焦湿热邪垢,邪气既去,阴强海净,谓之有子可也;若久服则肾气大泄,血海反寒,谓之无子可也。所以读书不可执一。”总之,李时珍的观点是,承认泽泻有相关的作用,但是使用时要根据病情掌握适当的用量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