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参,人们熟悉的植物“鸡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概都会有印象,每次到山里都会看到有一种叶子像枸杞,但边缘有锯齿状的植物,单支或丛生,茎干直挺挺地掩映于草丛中。特别是到了秋天,其蓝紫色呈钟形的花朵,排成长长的一串,就像铃铛一样,随风摇曳,十分美丽。这个时候,人们会挖取它的根茎,去净泥土嚼食。其质地洁白或稍黄,就像鸡肉丝一样,吃在嘴里甘甜糯软,唇齿生香。该植物便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名贵药材——沙参。
实际上,这种我们称之为“鸡肉”的植物只是沙参中的一种,植物学上通常称其为南沙参。目前临床作为药物应用的大多是另一种沙参,人们习惯称其为北沙参或莱阳参。
这两种植物虽然都称为沙参,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科属的植物。
南沙参,原名沙参,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山东胶东当地习称其为“鸡肉”。该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并记述有“主积血惊气”的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较详:“沙参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团扁不光。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杞叶,而小有细齿。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并结实,大如冬青实,中有细子。霜后苗枯。其根生沙地者长尺余,大一虎口,黄土地者则短而小。根茎皆有白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实;春月采者,微黄而虚。”南沙参为多年生草本,生长于山坡草丛中,全国各地均产,只是植物形态略有差异。
沙 参
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其根入药。生长于我国沿海地区,尤以海滨沙滩上分布甚广。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台湾、福建、海南等地。而尤以莱阳所产为最佳,故《中药学》上北沙参又称莱阳参。过去,在威海地区,这种珊瑚菜广泛分布于沿海沙滩中。珊瑚菜的叶片轮廓呈卵形或宽三角状卵形,长5~12厘米,先端圆钝或渐尖,边缘有粗锯齿,上面有光泽。复伞形花序顶生,密生白色或灰褐色绒毛,花呈白色。据山东威海市经区泊于镇蒲湾村村民回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北海边沙地上分布很广,人们经常去挖取根茎回来炒食或者卖给当地药材站。后来,随着沿海地区的不断开发,这种植物濒临灭绝,现在基本看不到了。目前,珊瑚菜已经属于濒危物种,1999年8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珊瑚菜被列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在古代,沙参并无南北之别,清代著名医家张璐所著的《本经逢原》中始言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质虚力微。北沙参由于品种单一,就是指珊瑚菜。名字繁多的是南沙参。由于各地气候土壤的不同,南沙参的形状和称法也各有千秋。
桔梗科南沙参的品种大约有杏叶沙参、展枝沙参、四叶沙参、光蓼沙参、圆锥沙参等。其别名不同时期、不同产地有不同叫法。魏晋时期的《吴普本草》称之为苦心、识美、虎须、白参、志取、文虎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称其为羊婆奶;《青海药材》称其面杆杖;《四川中药志》称其泡沙参;《湖南药物志》称其稳牙参、保牙参、土人参等。
杏叶沙参,又名荠苨,最早见于《尔雅》。现在人们又称它心叶沙参、杏叶菜或者老母鸡肉。它的根,形状像胡萝卜一样,《本草纲目》称它为甜桔梗。荠苨生长在华北、华东地区,多石的山坡、海拔1700米以下的树林边缘、林间空地都可以见到。在威海各个山区,这种植物非常多。威海境内一般称其为老鸦肉、山樱。由于其为多年生草本,时间越长,荠苨的根茎越粗大,生吃或煮熟、熬粥都十分味美。宋代苏颂《图经本草》记载长江流域的人们常常将杏叶沙参“收以为果菜,或作脯啖,味甚甘美”。而“淄州(今淄博)田野,根似小菜根,五月内采苗叶,彼土人多用之”。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人们就把杏叶沙参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
南北朝《本草经集注》中将沙参与人参、玄参、丹参、苦参称为五参,自古以来在临床广泛应用。
据古代文献记载,前人所用沙参系南沙参至清代载有沙参分南、北两种。一般认为两药功效相似,均属养阴药,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南沙参空松而肥,气味轻清,而富脂液,专长于入“肺”,偏于清肺祛痰止咳;北沙参坚实而瘦,其形细长,质坚疏密,专长于入“胃”,偏于养阴生津止渴。目前临床使用的大部分为北沙参,各地均有栽培。
杏叶沙参(荠苨)还有解百毒及杀蛊毒、治毒蛇咬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荠苨寒而利肺,甘而解毒,乃良品也,而世不知用,惜哉!”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一药而兼解众毒者,唯荠苨汁浓饮二升,或煮嚼之,亦可作散服,此药在诸药中毒皆自解也。”《朝野佥载》是唐代笔记小说集。此书记载朝野佚闻很多,其中记载,老虎、野猪等野兽中了药箭后吃荠苨立马就解了毒。所以受动物的启发,人们便知道这种植物可以解百毒。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沙参具有良好的治疗和保健功能,可增强正气,减少患病,预防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