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药王用以疗“虎王”的草药

虎杖,药王用以疗“虎王”的草药

在阴湿的山坡石缝以及田边、路旁、水沟边,常常可以看到一丛丛茎枝中空、直立或倾斜、散生着多数红色或带紫色斑点的灌木状草本植物,生长十分旺盛。这种植物有个威武响亮的名字——虎杖,是一种良好的舒筋活血药。

虎杖,为蓼科灌木状草本植物,药用部位为干燥的根茎和根。虎杖的别名很多,《尔雅》称蒤,《药性论》称大虫杖,《本草拾遗》称苦杖,《日华子本草》称酸杖、斑杖,《救荒本草》称酸桶笋,《滇南本草》称斑庄根,《医林纂要》称鸟不踏,《植物名实图考》称酸杆、斑根,《分类草药性》称酸榴根、土地榆,《天宝本草》称酸通、雄黄连,《岭南采药录》称蛇总管。此外,各地还有称大活血、血藤、紫金龙、酸汤秆、黄地榆、号筒草、斑龙紫、野黄连、活血丹、红贯脚、阴阳莲、活血龙、猴竹根、川筋龙、舒筋龙等。

在四川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城郊大佛寺旁的石壁上,至今还清晰可见石壁上刻有的“虎溪”两个大字。据传这与孙思邈用虎杖为老虎治腿病相关。

虎 杖

相传这里曾山势险峻,林密草茂,生长着许多名贵药材。有一天,孙思邈来到这里采药,忽听见呻吟之声不绝于耳。他急忙跨过山溪,却见对面岩石上卧着一只吊睛白额大虎,正有气无力地眼巴巴地张望着他。于是孙思邈走上前去,蹲下身来。那虎便慢慢地将脚抬起,放在他的膝上。孙思邈一见这腿又红又肿,就急忙从药囊中掏出药来,捣碎,取山泉调好,一边敷在老虎腿上,一边又将这药喂老虎吃下。几天后老虎的腿病便痊愈了。

从此以后,这老虎与孙思邈形影不离,竟成了他的坐骑。孙思邈骑着它跋山涉水采药,如履平地。孙思邈为老虎治病的事一下子传开来。后人为了纪念孙思邈的医德、医术,在大佛寺里建了药王殿。那药因为治好了老虎的腿疾,大家便唤它为“虎杖”,意思是仗着它治好了老虎的腿病。

孙思邈还用虎杖治女人月经不通,腹内积聚,虚胀雷鸣,四肢沉重,亦治丈夫病。他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有“虎杖煎”:取高地虎杖根,锉二斛,水二石五斗,煮取一斗半,去滓,入醇酒五升,煎如饧。每服一合,以知为度。

南宋医学家许叔微所著《普济本事方》中记载,其治男妇诸般淋疾,用苦杖根洗净,锉一合(约十分之一升),以水五盏,煎一盏,去滓,入乳香、麝香少许服之。鄞县县尉耿梦得的妻子患沙石淋,已有十三年。每次都“痛楚不可忍,溺器中小便,下沙石剥剥有声”。用遍百方不见成效,偶然得到上面这个方子,服下后一晚上就痊愈了。

虎杖味微苦,性微寒,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功效。古人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经闭,癥瘕,跌打损伤,肺热咳嗽等。

古人还有食用虎杖嫩茎叶并用其汁液制作“冷饮”的习惯。唐代甄权在《药性论》中记载:“虎杖,暑月以根和甘草同煎为饮,色如琥珀可爱,甚甘美。瓶置井中,令冷澈如冰,时人呼为‘冷饮子’,啜之且尊于茗,极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救荒本草》记载:“生密县韶华山山涧边。初发笋叶,其后分生茎叉。科苗高四五尺。茎秆似水荭茎而红赤色。其叶似白槿叶而涩;又似山格刺菜叶,亦涩。纹脉亦丽。味甘微酸。救饥:采嫩笋叶煠熟,水浸去邪味,淘净,油盐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