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子,色分黑白泻下猛

牵牛子,色分黑白泻下猛

牵牛花,人们对它不陌生,喇叭形状,花色鲜艳美丽。古代一些文学家的赋诗中多有溢美之词。如宋代秦观的《牵牛花》写道:“银汉初移漏欲残,步虚人依玉栏杆。仙衣染得天边碧,乞与人间向晓看。”杨万里吟咏道:“素罗笠顶碧罗檐,脱卸蓝裳著茜衫。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簪。”牵牛花结子叫黑、白丑,是一味峻猛的泻下药。

牵牛子,为旋花科一年生草本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别名有黑丑、白丑、二丑等。该植物品种很多,花有蓝、绯红、桃红、紫等,花瓣边缘的变化很多。生于山间田野、墙角路旁,对土壤适应性强,较耐干旱盐碱,不怕高温酷暑,属深根性植物,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牵牛子药名的由来有很多。相传,从前有一个小孩,家贫无食,被卖到地主家放牛。一年秋,小孩腹大如鼓,皮肤蜡黄,枯瘦如柴,小便困难,被地主赶走。小孩行走无力,在蔓草丛中昏睡,醒后腹感饥饿,便将身旁的果子去壳而食。不多时,泻下水样粪便多多,腹胀大减,遂而病情渐消。又返回地主家放牛。小孩为感激药草救命之恩,牵着牛回到草丛,向草药叩头跪拜。后来,世人将其入药,名曰牵牛子。

牵 牛

李时珍非常善于用牵牛子治疑难杂症。他在《本草纲目》记载过两个病案。一个病例是,有一宗室妇人,年近六十岁,长年患有大便秘结,一般十多天便一次,其难甚于生产,痛苦十分。她曾服用养血润燥通便的药物,感胸膈满闷不适;用芒硝、大黄等泻下通便,亦无效。病情迁延三十余年,痛苦异常。李时珍问诊时,发现患者较肥胖、细皮嫩肉、心情忧郁,泛吐酸水,常患热病。认为此为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化为痰饮,不能下润肠腑,非燥也。于是让其服牵牛子末皂荚膏丸,随即大便通利,一次胀消。李时珍认为牵牛走气分,通三焦,故气顺痰消,上下通快。另一个病例是,李时珍的外甥柳乔耽于酒色,阴部肿胀疼痛,二便不通,坐卧不能,昼夜呻吟。李时珍认为是湿热邪阻精道,遂用川楝子、茴香、穿山甲及大剂量的牵牛子,水煎服,三剂而愈。由此可见,李时珍不仅谙熟药性,且深知医理。通过临床实践,他创立的牵牛子能“走气分,通三焦”“达命门,走精隧”之说,以及治疗“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的论述,丰富了牵牛子的药性理论。

《中药大辞典》记载,牵牛子性寒,味苦,有毒。含牵牛子苷(树脂苷类)、脂肪油、有机酸等。牵牛子有黑、白两种,黑者名黑丑,白者名白丑,两种的混合品名称二丑。一般花色较深,呈紫红等色者,其种子多黑;花色较浅,呈白色、粉红等色者,其种子多白。种子的颜色与植物的品种无关。功能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绦虫病。《山东经济植物》介绍,牵牛子为峻泻逐水药,并有杀虫作用。治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水肿,食滞,痰结,胸膈满闷,肠寄生虫等。种子油可供工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