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子,苍绿如耳可通窍

苍耳子,苍绿如耳可通窍

苍耳,人们都很熟悉它,在山坡、草地、路旁都可以见到。山东各地通称其为苍子、苍子棵、苍耳子。中药名称叫苍耳子,呈纺锤形或椭圆形,着生多数长约2毫米的钩刺,为通巅祛风湿之药。

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或蒙古苍耳带总苞的成熟果实。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全株都有毒,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较大。别名有很多,如葈耳实、卷耳、地葵、常思菜、羊负来、粘头婆、道人头、喝起草、野茄、猪耳等。

古代的人们知道苍耳全草有毒,但是,却有食用它的习惯。陆玑说:“其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救荒本草》记载:“今处处有之,叶青白,类黏糊菜茎叶,秋间结实,比桑椹短小而多刺。其实味苦,甘,性温。叶味苦辛,性微寒,有小毒,又云无毒。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淘净,油盐调食。其子炒微黄,捣去皮磨为面,作烧饼蒸食亦可,或用子熬油点灯。”按照救荒本草中的吃法,食者不中毒,大概主要是要将苍耳叶煠熟浸泡所致。《山东经济植物》中介绍,苍耳种子可榨油,制造油墨、肥皂、硬化油、润滑油等。果实、茎叶还可制土农药。

苍 耳

说起苍耳,人们往往只见到它带刺的果实,却没有注意它的花朵。苍耳花为头状花序顶生及腋生,黄绿色,总苞钟状,所以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于是,人们都说看到苍耳花是不吉利的。林培玠的《废铎呓·卷一·苍耳花》中记载了一段奇闻。桂林的唐景崧三兄弟还在读书的时候,其母亲日夜纺织挣钱供孩子读书。其房后有一个小园子,宽仅数尺,也没种蔬菜,所以显得有些荒芜。园子里长满了苍耳,都有窗台高。一天,母亲正在纺织,因为天热,就打开窗户乘凉。只见苍耳花盛开的“赤云映日,鲜艳夺目”。仔细一看,那些苍耳从根到梢,就像用锦缎包裹着一样。母亲心中惊喜,急忙招呼邻居前来观看。邻居们来一看,哪里有什么苍耳花,依然是青青的苍耳子罢了。不久唐氏三兄弟参加科举考试,竟然都中了进士。所以,唐氏母亲见到苍耳花,却是一种吉祥的预兆。

苍耳及苍耳子自古便是一味常用的中药。《神农本草经》称之为葈耳实、地葵,“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唐本草》记载其“主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除诸毒螫,主腰膝中风毒。亦主猘狗毒”。《苏沈良方》记载,苍耳根、苗、叶、实,皆洗濯阴干,烧灰汤淋,取浓汁,熬炼成霜,干瓷瓶收之。每日早晚酒服二钱,补暖祛风驻颜,尤治皮肤风,令人肤革清净。每澡沐入少许尤佳。宜州文学昌从谏,服此方十余年,至七八十,脸色红润,身体轻捷,皆此药力所致。《濒湖集简方》记载:“五月五日采苍耳根叶数担,洗净晒萎细锉,入水煮烂,以筛滤其粗滓,布绢再滤。复入净锅,武火煎滚,文火熬稠,搅成膏,以新罐贮封。牙疼即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化,二三次即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极有效。”

现代研究证实,苍耳有祛风散热,解毒杀虫,湿痹拘挛,散风除湿,通窍止痛等功效。主治感冒,头风,头晕,鼻渊,目赤,目翳,风温痹痛,拘挛麻木,风癞,疔疮,疥癣,皮肤瘙痒,痔,痢疾。临床还用其治疗麻风、慢性鼻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但苍耳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全株有毒,幼芽和果实的毒性最大,茎叶中都含有对神经及肌肉有毒的物质。所以,若要将苍耳作为药用,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