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草,掐不齐的“人”字草

鸡眼草,掐不齐的“人”字草

小时候常常在野外采摘一种遍地都是的小草玩耍,将这种草的叶片轻轻一掐,断裂面会出现“V”字或“人”字形,而不是整齐的一条直线。这种草的学名叫鸡眼草,其种子不仅可食,全草还可药用。

鸡眼草,为豆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披散或平卧,多分枝,茎和枝上被倒生的白色细毛。叶为三出羽状复叶;花小,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腋;花萼钟状,带紫色;蝶形花冠浅玫瑰色;荚果圆形或倒卵形。生于路旁、田边、溪旁、砂质地或缓山坡草地。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有鸡眼草和长萼鸡眼草之分,作用基本相同。鸡眼草的别称有很多,如掐不齐、人字草、小蓄片、妹子草、红花草、地兰花、土文花、满路金鸡、细花草、鸳鸯草、夜关门、老鸦须、铺地龙、蚂蚁草、莲子草、花花草、夏闭草、花生草、白扁蓄、小关门、瞎眼草、小号苍蝇翼、红骨丹等。

鸡眼草最早是作为救荒植物载于明代的《救荒本草》中。书中记道:“又名掐不齐。以其叶用指甲掐之,作劐不齐,故名。生荒野中。搨地生。叶如鸡眼大,似三叶酸浆叶而圆;又似小虫儿卧单叶而大。结子小如粟粒。黑茶褐色。味微苦,气味与槐相类,性温。救饥:采子捣取米,其米青色。先用冷水淘净,却以滚水汤三五次,去水下锅,或煮粥或作炊饭,食之;或磨面作饼食,亦可。”《救荒本草》告诉我们,灾荒饥馑之年,鸡眼草的种子可以用来煮粥或者磨面做饼吃。此外再不见有关于鸡眼草的记载。

鸡眼草

到了清代有一本重要的岭南本草学专著叫《本草求原》,共记载中草药丸九百余种,包括中药、食药、草药三部分。后附奇病症治,载各种奇难杂症。其中提到鸡眼草又叫人字草“甘辛,平。治跌打扑肿,解毒”;清道光年间出版的《植物名实图考》称鸡眼草为斑珠科、公母草,“除火毒。中暑捣取汁,(和)凉水饮之”。

到了现代,鸡眼草的药效被记载的较多。《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止泻。用于胃肠炎,痢疾,肝炎,夜盲症,泌尿系感染,跌打损伤,疔疮疖肿。”《中药大辞典》:“鸡眼草叶含黄酮类、葡萄糖苷。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治感冒发热,暑湿吐泻,疟疾,痢疾,传染性肝炎,热淋,白浊。”《中华本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活血止血。主感冒发热,暑湿吐泻,黄疸,痈疖疮,痢疾,疳疾,血淋,咯血,衄血,跌打损伤,赤白带下。”《山东经济植物》:“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治急性胃肠炎、腹胀、腹痛、痢疾、疳疾等。根瘤发达,可作绿肥和牧草,并可保持水土。”《福州草药》:“治蛇咬伤。”《贵州民间药物》:“止血。治腹痛。”《四川中药志》:“解热、散痧。治腰痛腹泻,发痧,白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利湿健脾,解热止痢。”《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发热,咳嗽胸痛,尿路感染,肠炎,痢疾。”《福建中草药》:“利水消积。治消化不良腹泻。”《陕西中草药》:“收敛,固脱。治子宫脱垂,脱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