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春季采食赛仙丹
每到初春季节,人们便会走向田野,采食野菜中的珍品——荠菜。可以说自古至今,上至贵胄,下至贫民,无不将食用荠菜作为迎春的“必修课”。荠菜已经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荠菜,为十字花科荠属植物荠的通称,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又名荠、护生草、芊菜、鸡心菜、净肠草、菱角菜、地米菜、鸡脚菜、假水菜、地地菜、烟盒草、荠只菜、蒲蝇花、香善菜、清明草、香芹娘、香料娘、香田荠、枕头草、稻根子草、花紫菜、白花菜、干油菜等。
荠菜之名最早出现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食治》中。之前称荠。《名医别录》记载:“荠类甚多,此是今人所食者。叶作菹、羹亦佳。《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也。”李时珍称荠菜为护生草,并解释说“荠生济泽,故谓之荠。释家取其茎作挑灯杖,可辟蚁、蛾,谓之护生草,云能护众生也”。李时珍还告诉人们,荠菜种类很多,尤以小叶荠菜味道最美。他说:“荠有大、小数种。小荠叶花茎扁,味美。其最细小者,名沙荠也。大荠科叶皆大,而味不及。其茎硬有毛者,名菥蓂,味不甚佳。”
荠 菜
荠菜自古便是人们常食的野菜。《诗经》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说明古人早已食荠了。《尔雅》记载:“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郑樵《通志》中说:“其甘如荠,谓此菜之美也。”宋代状元苏易简曾对宋太宗赵光义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臣只知荠汁为美。”明代《春秋繁露》里记道:“百草中可食者最多,荠菜……草中之美品。”
“荠菜煮鸡蛋”据说是华佗为老百姓推荐的食疗良方,从三国时期一直流传到现在。传说某年的三月初三这一天,华佗在沔城一老者家里避雨时,看到老者有头痛头晕症状,就让他用荠菜煮鸡蛋食用,老者吃了三个鸡蛋以后,多年的头痛头晕症状居然很快痊愈。人们听说此事后纷纷效仿,荠菜煮鸡蛋就这样流传开来,并一直延续下来成为民间习俗,每年的三月初三沔城人都会吃荠菜煮鸡蛋。
在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之际,人们要在立春这天去郊外野游探春、挖荠菜,用荠菜、肉馅制成“春饼”食用,还以荠菜为主料制成“春盘”作为节礼互相馈赠,有“盘装荠菜迎春饼”之说。此后,新春吃荠菜春饼之风蔚然成俗,流风余韵,绵绵延续,至今不绝。据《明皇杂录》记载,唐肃宗上元二年七月,伴随在唐玄宗身边的太监高力士被贬,途经夜郎南边的巫州时,看到漫山遍野的荠菜没人采摘,不由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吟出一首小诗:“两京做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说明此菜贫富皆吃,且唐代集市已有售卖了。
历史上还有很多文人骚客对荠菜情有独钟,留下诸多的吟咏诗句流传后世。宋代大诗人苏轼写有“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的诗句。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家境贫寒,常以荠菜充饥度日,他对荠菜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地写下了《荠赋》:“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咏荠菜》诗句中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道出了荠菜这一野生之蔬,是先春而萌,返青最早的报春菜。陆游留有“长鱼大肉何由荐,冻荠此际值千金”的名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三冬荠菜偏饶味,九熬樱桃最有名”之句广为流传。
荠菜除了是一些达官贵人的“尝新”野菜之外,其实更多的是作为平民百姓的救命菜。据说“诗圣”杜甫就靠“墙阴老春荠”度过了漫长、艰难的岁月。《救荒本草》记载,荠菜在灾荒年月是代粮充饥之物,贫穷之人视其为宝。民谚有:“荠菜儿 ,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饥饿之人不停手。”在山西省的山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老百姓在冬季常用荠菜腌制成酸菜,用以弥补冬季菜品的数量不足和品种单一。在革命战争艰苦岁月中,红军战士以及贫苦群众用荠菜和杂粮煮成稀饭,以此来充饥。
荠菜除了食用之外。其药用价值也很高,民间有“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荠菜中含有多种氨基酸、有机酸和胆碱类物质,具有和脾、清热、利水、消肿、平肝、止血、明目的功效,主治痢疾、水肿、淋证、乳糜尿、吐血、衄血、便血、月经过多、目赤肿痛等。近年来,人们用荠菜治疗胆石症、尿石症、胃溃疡、痢疾、夜盲症等,也收到了较好疗效。
荠菜花和荠菜子也有良好的功效。荠菜开细白花,整齐如一,又称地米花。可治痢疾、崩漏。荠菜结荚,荚内有细子,如葶苈子,称蒫、荠实、菥蓂子、蒫实、粽子等。《救荒本草》中记载“饥岁采子,水调成块,煮粥、作饼甚黏滑”,意思是说,荒年采荠菜种子在水中反复搅拌后煮粥或者做饼食用,很黏滑可口。荠菜子含香叶木苷和脂肪油,有祛风、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目痛、青盲、翳障。《药性论》中记载,“主青盲病不见物,补五脏不足”。《食性本草》记载可“去风毒邪气,明目去翳障,能解毒。久食视物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