菥,果实像成串摇曳的榆钱

有一种植物的果实很特殊,从中间撺茎,上面结出的果实扁平,有宽翅,就像榆钱一样在风中摇曳。它的名字也很特别,叫菥蓂。此名的来源颇费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其“诸名不可解”,所以此植物颇显神秘。
菥蓂,为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生于山坡、草地、路旁或田畔。菥蓂又称大荠、蔑菥、大蕺、马辛、析目、荣目、马驹、老荠、遏蓝菜、花叶荠、水荠、老鼓草、瓜子草、洋辣罐、苏败酱、败酱草、小山菠菜等。
菥蓂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其子实称菥蓂子,被列为上品。《名医别录》称:“菥蓂生咸阳川泽及道旁。四月、五月采,曝干。”《蜀本草》道:“似荠叶而细,俗呼为老荠。”《图经本草》言:“子、叶皆似芥,一名狗荠。菥蓂,即大荠。大抵二物皆荠类,故人多不能细分,乃尔致疑也。古今眼目方多用之。”从上述典籍记载中,我们可看出,古代关于菥蓂的形态也是各有说法,不一而足。主要是其与荠菜、葶苈容易混淆。
菥 蓂
李时珍对于菥蓂名字的来源也无从说明,所以,他在《本草纲目》中称:“诸名不可解。荠与菥蓂一物也,但分大、小二种耳。小者为荠,大者为菥蓂。菥蓂有毛。故其子功用相同,而陈士良之本草,亦谓荠实一名菥蓂也。葶苈与菥蓂同类,但菥蓂味甘花白,葶苈味苦花黄为异耳。或言菥蓂即甜葶苈,亦通。”李时珍的分类法在今天看来,尚有待商榷。人们常常把播娘蒿称为甜葶苈子。
菥蓂还有个名字叫遏蓝菜,出自于《救荒本草》:“生田野中下湿地。苗初塌地生。叶似初生菠菜叶而小,其头颇团。叶间撺葶分叉,上结荚儿,似榆钱状而小。其叶味辛香、微酸,性微温。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去酸辣味,复用水淘净,作虀,油盐调食。”遏蓝菜在《救荒本草》中出现,当然主要是记载其食用价值。除了油盐调食之外,人们也将幼嫩茎叶腌制咸菜。具体方法是将采收的幼嫩茎叶洗净晾干,用盐揉搓后装罐,密封罐盖,三个月后即可食用。资料显示,遏蓝菜种子含脂肪油达28%~34%,出油率22.5%,属半干性油,是西北地区主要野生食用油料之一。将种子炒香后,配料煮粥,营养十分丰富。遏蓝菜种子油除食用外,还可制肥皂、燃油和润滑油,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当然,遏蓝菜的嫩茎叶还是良好的猪饲料。
研究资料表明,菥蓂是一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能吸收锌、镍、镉、铅、铜和钴等金属元素。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遏蓝菜会吸附重金属,以此在植物体中形成一种“铠甲”抵抗细菌的侵害。所以,人工种植具有超强吸附金属能力的遏蓝菜,可以有效消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
菥蓂的茎叶和种子都有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辛,微温,“主明目,目痛泪出;除痹;补五脏,益精光。久服轻身不老”;《名医别录》说“疗心腹腰痛”;《药性论》言“治肝家积聚,眼目赤肿”;《本草纲目》认为“和中益气,利肝明目”。宋代《海上名方》中还介绍了一个治疗“眼目热痛、泪出不止”的方子:“菥蓂子,捣筛为末。卧时铜簪点少许入目,当有热泪及恶物出,甚佳。眼中肉:方同上,夜夜点之。”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菥蓂全草有杀菌作用,亦可用于痛风,以增加尿酸排泄。菥蓂茎叶在南方常被当作“败酱”使用,主治消化不良,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子宫内膜炎,带下,疖疮痈肿,阑尾炎,肺脓肿,丹毒等;菥蓂子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风湿性关节痛,腰痛,肝炎,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