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可当染料的止血药
茜草是山间一种常见的藤蔓植物。茎方形有刺,拓蔓而生,四片叶子轮生,其根为人类最早使用的红色染料之一。茜草还是一味止血通经的良药。
茜草为茜草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岩石旁或沟边草丛中。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茜草的别名有很多,如蒨茹、茹卢本、茅蒐、
茹、染绯草、茜根、锯锯藤、拉拉秧、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活血草、红茜草、四轮车、挂拉豆、红线草、小血藤、血见愁、驴面汤等。
关于茜草的名字及特性,古代的典籍记载颇多。《玉篇·草部》:“蒨,青葱之貌。”谓其草盛,陶弘景言此草“丰贱”,故“蒨”,当由长势茂盛得名。《说文》解释:“蒐,茅蒐,人血所生,可以染绛。”人血所生乃古人虚妄之说。段玉裁注:云人血所生者,释此字所以从鬼也。从卄鬼,会意。茅蒐、茹皆叠韵也。茹
一作芦,《说文》作“茹芦”,按《说文》解释:“茹,饲马也。”《尔雅义疏》云:“今田家名驴馓子,驴喜啖之也。”此名因饲驴而得,字因义类,从“卄”作芦,因此茹
本当为茹芦;血见愁及诸“破血”“活血”等名皆由化瘀止血之功;其根色紫赤,可用以染绛,故有地血、染绯草、红根草诸名;过山龙、九龙根、牛蔓等,皆因攀援蔓生而命名。叶四片轮生,故有四轮草、风车草之名;《本草纲目》记载“数寸一节,每节五叶”,故称五爪龙、五叶藤;因茎叶有倒刺,而有拉拉秧子、锯锯草、粘蔓草诸名。
茜 草
关于茜草可供染织的记载,《汉官仪》记有“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之句。《史记·货殖传》中亦有“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到了北宋,苏颂在《图经本草》中就记载:“今圃人亦作畦种莳。故《史记》云:‘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言其利浓也。”可见当时栽植茜草已经成为农民获取厚利的一种途径。
茜草的药用功效,最早见载于《神农本草经》中,称茜根,被列为中品,“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甄权的《药性论》记载,茜草“久服益精气,轻身……治吐血泻血”。《本草纲目》记载,茜草有“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的功效。“茜根赤色而气温,味微酸而带咸。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圣济总录》方中一个“黑髭乌发”的方子:茜草一斤,生地黄三斤(取汁)。以水五大碗,煎茜绞汁,将滓再煎三度。以汁同地黄汁,微火煎如膏,以瓶盛之。每日空心温酒服半匙,一月髭发如漆也。忌萝卜、五辛。清代的《本草崇原》中引用了《素问·腹中论》的一段病例:“岐伯曰:‘病名血枯者,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帝曰:‘治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贼骨,一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茹即茜草也。’”
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传说,茜草曾治好一位官员的鼻出血症,从而才使其药效功能被人所知。相传,古长安城有一家人专卖一种中药汤剂,不管什么人得什么病,给上几个钱,就可买上一碗喝。有一天,一位大官忽然流起鼻血,怎么也止不住,全家人急得团团转。一个随从说:“听说城东一家的汤药包治百病,何不打回来一些试试?”这位大官本来不相信这种传言,可是在这种紧急关头,也就同意了。随从飞马来到城东,见这家院子里支了一口大锅,锅里的药汤已经卖得剩下一点点了,他取出罐子,盛了药就走。没想到快到官府时,一不小心,罐子翻倒在地,药汤洒光了,返回去又怕来不及,他跳下马来,忽然见附近有一家染坊,想起这里有一个朋友常吃药,如有熬好的药汤,不妨要一些回去应付差事。他走进染坊,一眼看见一只染缸里有半缸红水,和刚才那一罐子药汤的颜色差不了多少,便舀一罐子回去了。大官看到药汤取回来了,接过来一饮而尽。随从站在一边瞅着,脊背上直冒冷汗,谁知过了一会儿,老爷的鼻血居然止住了,他笑眯眯地对随从说:“真是妙药!”后来,随从才知那染料水是用茜草根熬出来的,可以染红布。
另外,据史书记载,西汉汉武帝时,乌孙国王请求汉武帝将一个女儿嫁给他,汉武帝便将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许配远嫁。刘细君被乌孙国王封为第一夫人。但,刘细君远离亲人,身处异地,终日忧心忡忡,积虑成疾,导致经水不通,乌孙国王派人医治也不见效。有一次,刘细君翻看医书,发现茜草乃通经行血的良药,便试之用茜草根煎酒服,一日即通。令乌孙国医叹服不已。但刘细君毕竟是奉旨远嫁,孤独的生活、艰难的岁月使她异常悲苦,最后还是抑郁而死。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茜草的化学成分以蒽醌及其苷类化合物为主,还含有萘醌类、萜类、己肽类、多糖类等其他化学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本草》及《中药大辞典》等记载,茜草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肿等。《山东经济植物》记载,茜草根含鞣质,可提栲胶,并可制红色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