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御风邪如屏障
“铜芸茴草锦屏新,防御风邪气味辛。赤肿不愁昏满目,拘挛何虑痹周身。黄芪共理功偏大,荆芥同行意便亲。卒伍虽居卑贱职,各随经引尽称神。”这是清代赵瑾叔《本草诗》中吟咏“防风”的诗词。诗中形容防风虽然地位“卑贱”,但是其所发挥的“御风”功效,却是无与伦比。顾名思义,防风是一味“防御风邪”的良药。
防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如铜芸、茴草、百枝、屏风、山芹菜、白毛草、风肉等,为一种药食兼具的常见植物,是著名的祛风解表药。李时珍说:“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曰芸,曰茴,其花如茴香,其气如芸蒿也。”《本草崇原》说:“防风茎、叶、花、实,兼备五色,其味甘,其质黄,其臭香……盖土气厚,则风可屏,故名防风。”
防 风
传说防风原为远古时期一个人的名字。大禹治水成功后,在会稽大会诸侯,论功行赏,各路诸侯纷纷赶到会稽山下聚会,史称“执玉帛者万国”。可是同大禹的父亲一起治过水,如今又帮助大禹在浙江山地治水的防风氏,却没有赶到。大禹以为防风氏居功自傲瞧不起自己。过了一天,防风氏赶到了,大禹一怒之下便下令杀了防风。防风被杀,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因为他从浙江赶到会稽,要经过苕溪和钱塘江,当时因为苕溪又发大水,防风氏接到通知,虽然日夜兼程,还是迟到了。防风被无辜冤杀,当时从他头中喷出一股股白血。大禹感到奇怪,便命人剖开防风的肚皮,细看满腹都是野草,这才知错怪了防风,大禹后悔莫及。防风死时喷出的一股股白血,散落在山野里,长出一种伞形羽状叶的小草。后来当地乡民为治水受了风寒,头晕脑涨,浑身酸痛,非常难忍。病人中有人梦见防风要他们吃这种草,说是能治风寒病。乡民们试着一吃,果然病就好了。乡亲们说:“这是防风神留给我们的冤魂神草,就叫它‘防风’吧!”
防风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初春发嫩芽时,防风呈嫩紫红色,三月则茎叶为青绿色,茎色深而叶色淡,五月开细白花,六月结子如胡荽子稍大黑色。九十月采根,色黄空通。宋代的《图经本草》中对防风有详细解读:“今汴东、淮、浙州郡皆有之。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小。春初时嫩紫红色,江东、宋亳人采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莳萝花。实似胡荽子而大。根土黄色,与蜀葵根相类,二月、十月采之。关中生者,三月、六月采之,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
防风有很多种,《中药大辞典》记载,地道的防风以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所产的“关防风”和“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次之;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山防风”,又称“黄防风”“清防风”又次之。其他地区所产的如川防风、云防风、新疆防风等,均为当地习惯用药。而江淮一带所产的防风叫石防风。《本草纲目》解释道:“江淮所产多是石防风,生于山石之间。其根粗丑,其子亦可种。吴绶云:凡使,以黄色而润者为佳,白者多沙条,不堪。”
防风茎叶嫩绿,有特殊的芳香,还是春天人们喜欢食用的野蔬。《救荒本草》说“采嫩苗作菜茹,煠食,极爽口”。李时珍说,江淮一带百姓二月采防风嫩苗做菜,味辛甘而香,称作珊瑚菜。
当然,防风的最大作用是药用,其叶、花、种子、根都可药用。防风含挥发油、甘露醇、苦味苷等。《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久服轻身”等。
防风能发汗又能止汗,能止泻,又能通便,能止血,又能通经。在同一味中药身上,具有如此截然相反的特性,这在药材当中非常罕见。《中药大辞典》记载,防风有解热、镇痛、抗菌的作用。中医临床用于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等。防风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和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用时切片,生用或炒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