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与黄花蒿,因抗疟功效而声名鹊起

青蒿与黄花蒿,因抗疟功效而声名鹊起

青蒿素,以其高效的抗疟作用,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为世界抗疟历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把一生献给青蒿素研究的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意思的是,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不是来自青蒿而是来自黄花蒿。

青蒿,在古代是可以当作蔬菜食用的,所以有香蒿之称。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记载:“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韩保升的《蜀本草》记载:“草蒿,江东人呼为蒿,为其臭似,北人呼为青蒿……嫩时醋淹为菹,自然香。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日干入药。《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即此蒿也。”寇宗奭的《本草衍义》记载:“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

古人还对青蒿植物做了简单的鉴别。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本草》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陕西、银、绥之间,蒿丛中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者,土人谓之香蒿。茎叶与常蒿悉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犹青,其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李时珍说:“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

青 蒿

青蒿的药效,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草蒿,味苦寒,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川泽。”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据说科学家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取了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黄花蒿,又叫黄蒿,是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最早记载黄花蒿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为臭蒿。李时珍介绍说:“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人家采以腌酱黄酒曲者是也。”因为黄花蒿味道浓烈缺少香气,所以,人们只是用它作酒曲而不作食用。这是青蒿和黄蒿的根本区别。由此可见,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应该都是黄花蒿。李时珍还说,黄花蒿味辛、苦,凉,无毒,治小儿风寒惊热。黄花蒿的子,治劳,下气开胃,止盗汗及邪气鬼毒。

有研究者认为,明代以前,青蒿与黄花蒿没有区别,都作为青蒿药用,并作为治骨蒸热劳和疟疾寒热的良药。比如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等。只是后来李时珍才将青蒿和黄花蒿分开表述。而李时珍并没有发现黄花蒿的治疟作用,他仍然将青蒿说成是“治疟疾寒热”。即使是现代出版的《中药大辞典》,仍然将青蒿的药用“基原”介绍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也就是说,以前青蒿与黄花蒿均可作为青蒿入药,具有清热、解暑、除蒸的功效,主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等。

黄花蒿

经证实,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是从黄花蒿植物中提取而来的,而不是从青蒿植物中提取的。被人们误以为可以抗疟的“青蒿”,实际上只是一种可作菜食的植物,而其药用功效与治疟没有多大关系。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一种高效、速效的抗疟药,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型疟有良效。本品对血吸虫亦有杀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