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莓,艳如草莓不堪食

蛇莓,艳如草莓不堪食

自古以来,蛇莓这种植物虽然到处都是,并结满像草莓一样的果实,在阳光下显得异常鲜艳美丽,但却没人敢摘取它食用。因为传说它有毒。事实上,蛇莓是一味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良药。

蛇莓为蔷薇科多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生长于山坡、道旁及杂草间。蛇莓的别名有很多,如蛇藨、地莓、蚕莓、鸡冠果、野杨梅、蛇泡草、龙吐珠、野草莓、疗疮药、蛇蛋果、地锦、三爪龙、老蛇泡、蛇蓉草、三脚虎、蛇皮藤、蛇八瓣、龙衔珠、小草莓、地杨梅、蛇不见、金蝉草、三叶藨、蛇含草、蛇盘草、蛤蟆眼、红顶果等。

三国时期的陆玑又称蛇莓为“地莓”,因“近地而生,故曰地莓”。他记道:“蛇莓,茎长不盈尺,茎端唯结实一颗,小而光洁,误食胀人,非若覆盆,苗长大而结实数颗,微有黑毛也。”元代《瑞竹堂经验方》中记载:“蚕老时熟红于地,其中空者为蚕莓;中实极红者,为蛇残莓,人不啖之,恐有蛇残也。”可能人们就是从上述记载中,误认为蛇莓的果实是蛇吃过的,有蛇毒,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蛇莓不能食用。民间还有传说,因为蛇莓比较低矮,野外经常有蛇爬行其上,而且蛇还特别喜欢边爬边吐毒液,毒液渗入蛇莓,导致结的果也有剧毒。这个传说还有其他演绎,甚至还有说光是蛇爬过就能让蛇莓带上剧毒。说蛇在这种低矮的草丛中藏匿有可能,但传说蛇毒渗透到蛇莓的果实中则是子虚乌有。

蛇 莓

历史上的很多医药学家,并没有明确记载蛇莓的果实有毒。陶弘景说:“蛇莓园野多有之。子赤色极似莓子,而不堪啖,亦无以此为药者。”寇宗奭说:“田野道旁处处有之。附地生叶,如覆盆子,但光洁而小,微有皱纹。花黄,比蒺藜花差大。春末夏初,结红子如荔枝色。”明代的《救荒本草》则直接记载蛇莓可以食用。书中记载蛇莓又叫鸡冠果和野杨梅,“生密县山谷中。苗高五七寸。叶似泼盘叶而小;又似鸡儿头叶,微团。开五瓣黄花,结实似红小杨梅状,味甜酸。救饥采取其果红熟者食之”。

此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蛇莓有详细记载:“此物就地引细蔓,节节生根。每枝三叶,叶有齿刻。四五月开小黄花,五出。结实鲜红,状似覆盆,而面与蒂则不同也。其根甚细,《本草》用汁,当是取其茎叶并根也。仇远《稗史》讹作蛇缪草,言有五叶、七叶者。又言俗传食之能杀人,亦不然,止发冷涎耳。”李时珍明确告诉人们,蛇莓没有传说中那样有毒性,甚至能杀人,只是吃多了会导致胃寒引起冷涎呕吐罢了。

古人虽然记载蛇莓不宜食用,但是却知道它是一味良药。蛇莓全株具有清热、凉血、消肿、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热病、惊痫、咳嗽、吐血、咽喉肿痛、痢疾、痈肿、疔疮、蛇虫咬伤、烫火伤。

近现代以来,蛇莓的价值得到持续地开发利用。特别是近年来,更有研究者发现蛇莓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药理研究表明,蛇莓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抑菌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维护作用、强抗氧化作用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肿瘤性疾病、肝炎、白细胞减少症等,且不反应小。

蛇莓还是优良的花卉,春季赏花、夏季观果。有资料记载,蛇莓具有春季返青早、耐阴、绿色期长等特点。蛇莓在半阴处开花良好,花朵直径可达1厘米。花期4~10月,果期从5月开始也能持续到10月,用聚合果展示着乡野里的惊艳红色。由于蛇莓不耐践踏,在封闭绿地可表现出很好的观赏效果。目前在北京等大城市的绿地中已经见到蛇莓鲜艳美丽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