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叶作羹饮甚疗劳
秋天,走在山间林下,可以看见一种藤蔓植物攀附在灌木丛中,其叶子如琴形,结出像龙葵子大小的果实,颜色如枸杞子一样赤红,晶莹剔透,盈目可爱。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白英,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草药,古人记载其叶子作羹,可以驱除疲劳。
白英为茄科多年生草质藤本,茎长达5米,基部木质化,上部草质,具细毛。叶互生,多数为琴形,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生;疏花,蓝色或白色,花期夏秋;果熟期秋末,浆果卵形或球形,初绿色,后变红色至黑色。喜温暖湿润的环境,生于山谷草地或路旁、田边,别名有谷菜、鬼目草、白草、天灯笼、望冬红、山甜菜、毛风藤、胡毛藤、毛千里光、毛葫芦、毛秀才、排风子等。该植物的全草或根可供药用,中药又称为白毛藤。
古人有采白英嫩叶食用的习俗。陶弘景说:“鬼目,俗人呼为白草子,作羹饮,甚疗劳,而不用根花。益州乃有苦菜,土人专食之,充健无病,疑或是此。”郭璞记载:《尔雅》中称白英为苻。江东夏月取其茎叶,煮粥食,极解热毒。《救荒本草》记载,白英“生密县韶华山山谷中。苗高二三尺。茎青白色。叶似初生棉花叶而窄。花叉颇浅,其茎叶间开五瓣淡紫花。结子如枸杞子,生则青,熟则红。叶味苦。救饥:采叶煠熟,换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白 英
《神农本草经》将白英列为上品,主寒热,八疸,消渴,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年。《本草拾遗》认为其主烦热,风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其止血淋,疟,疝气。汁滴耳中,止脓不干。治疬瘴,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湿热,治黄疸水肿、小儿蛔结腹痛。
白英以全草及根入药,其味甘苦,性寒,有小毒,归肝、胆、肾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抗癌等功能,主治感冒发热、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子宫糜烂、肾炎水肿等病,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尤其对子宫颈癌、肺癌、声带癌等有一定疗效。
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风热感冒,可以用等量的一枝黄花和白英一起用水煎服,据说具有不错的疗效。白英的果实又称来甘、白草子、排风子、毛藤果,酸,平,无毒。可治目赤、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