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胡菜,清明时节做“青团”
在农村的旷野、低山坡、田边和路旁,普遍可以见到一种叶子像提琴状、背面有白色蛛丝状毛的植物,它的花蕾就像小蓟的花,胶东一带称其为秃苍个儿或秃疮痒。它的学名叫泥胡菜。
泥胡菜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有苦马菜、牛插鼻、石灰菜、糯米菜、猫骨头、剪刀草、绒球、苦郎头、苦蓝关菜、石灰青、田青、野苦麻、苦荬菜、猪兜菜、艾草等。
泥胡菜最早出自明代的《救荒本草》:“生田野中。苗高一二尺,茎梗繁多,叶似水芥菜。叶颇大,花叉甚深,又似风花菜叶,却比短小。叶中撺葶,分生茎叉。梢间开淡紫花,似刺蓟花。苗叶味辣。救饥: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浄,油盐调食。”
泥胡菜基生叶为莲座状,叶片柔软,气味纯正,开花期前茎秆脆嫩,水分多,纤维少,花蕾和幼苗是猪、禽、兔的优质饲草,全株切碎煮熟喂猪,饲用价值更高。进入结籽期,根出叶老化,茸毛粗硬,叶绿体解体,叶片枯黄,除煮熟喂猪外,多数家畜不再采食。所以,泥胡菜是一种春季短期饲用牧草。
泥胡菜
泥胡菜自古便是人们用来食用的一种野菜。每到春天,一些地区的人们便会采挖泥胡菜回家煠熟浸泡,用于制作菜团子吃,口味略苦,口感清爽。清明节食青团是江浙一带的食俗。《遵生八笺》有载:“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干食饭。今俗以夹麦青草捣汁,和糯米作青粉团,乌桕叶染乌饭作糕。”可见,青团之俗缘于寒食节。寒食禁火,在北方,百姓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后来,寒食与清明逐渐融合,青团则成为清明的食俗。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写道:“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艾蒿、鼠鞠草。一般将泥胡菜加入稀释的石灰水中汆煠,然后放入冷水中浸泡,其色泽碧绿,剁碎后揉入糯米粉中,做成碧绿色的团子。
青团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地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扮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清兵没有抓到陈太平,并未善罢甘休,而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泥胡菜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菜团子。他把绿油油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了村口的哨卡。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陈太平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上海的一些地方现在还盛行食用农家自制的“青团塌饼”,主要由新鲜的野菜——泥胡菜(又叫“麻花郎”)和面粉、糯米粉等制成。
泥胡菜性味苦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祛瘀的功效,主治痔漏、痈肿、疔疮、乳腺炎、颈淋巴炎、牙痛、牙龈炎、外伤出血和骨折等。一般于夏秋季节采集全草,洗净晒干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