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香,民间用于煮肉和驱蚊的香料

百里香,民间用于煮肉和驱蚊的香料

百里香,顾名思义,以气味芳香而著称。山东通称其蚊子草,威海地区称其穿地香。古今中外都将其作为生活中的常用香料。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常常将这种草结成绳子,夏夜纳凉或在房间点燃取烟驱赶蚊子。

百里香,为唇形科多年生小灌木状草本植物。茎匍匐状,随处生根,花冠紫红、紫或淡紫、粉红色。全草有强烈香气,其花盛开之际,香飘山野,处处可闻。百里香遍布于北方各地,适应性强,喜成片生于向阳的砂质山坡,干燥或湿润的环境均能生长。百里香的别名很多,如地椒、地花椒、山椒、山胡椒、长藤草、地香、花椒堆、拦金、蚊子蒿、五香茶、香草等。

百里香最早见于宋代掌禹锡的《嘉祐补注本草》(简称《嘉祐本草》),称地椒,“出上党郡。其苗覆地蔓生,茎、叶甚细,花作小朵,色紫白,因旧茎而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地椒出北地,即蔓椒之小者。贴地生叶,形小。”百里香整株具有芳香的气味,很早的时候就作为一种香料蔬菜、蜜源植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人类从古至今应用的天然的调味香料之一。元朝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用百里香加入驼峰驼蹄调味。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味微辛,土人以煮羊肉食,香美。”《山东经济植物》中记载,百里香“可提取芳香油,供作香皂、化妆品、防腐剂”。

百里香

百里香在宁夏南部山区分布较为集中,当地人在端午节之时集中采摘晾晒储存,或用锅爆炒至干。等六月炎热到来之时冲茶解渴,被称为上品。百里香还是我国北方的优良牧草。羊食后肉质鲜美,无膻味,所以陕西一带出产的羊肉食用甚佳。《陕西延绥镇志》载:“(燕麦)榆人多种之,九月收其实,细于小麦,不甚有稃,炒食佳。”在推炒面时,当地人喜欢放入地椒(百里香)叶,口味更好。地椒种子是煮食羊肉的上佳调味品。因此,地椒被称为志丹、吴起三宝之一。

在地中海地区,百里香被作为一种美味的香料而广泛种植。欧洲烹饪常用百里香作香料,味道辛香,用来加在炖肉、蛋或汤中。百里香在西方是一种家庭必备的香料,就像我们的花椒、大料一样,用途相当广泛。尤其是用于烹饪海鲜类原料,可以消除海鲜本身的腥味,增加其鲜味。西餐的烧烤类菜肴当中也大量使用到了百里香,在烤鸡、烤鱼、烤羊排时,撒上百里香,会使原料本身的层次感大增,香味醉人。西方的比萨,香味四溢,其中就有百里香的功劳。人们在做汤时调入一些百里香香料,也可使汤味更鲜美。百里香的天然防腐作用还使其成为肉酱、香肠、罐头、奶酪、泡菜的绿色无公害防腐添加剂。此外,它在酿酒工艺中也被广泛使用。

百里香

百里香除了具有迷人的芬芳,它还有浪漫美好的寓意——“吉祥如意”。欧洲中世纪的妇女赠送给勇敢骑士的围巾上绣的就是百里香的图案,意为保佑一切平安。古希腊有个传说是,少女只要在衣裳绣上百里香的图样,或身上佩戴一株百里香,便意味着要寻找爱人,等待追求者的示爱。害羞的男人,只要喝杯百里香茶,听说就能鼓起勇气,追求所爱。

百里香在中国的药用记载可追溯到北宋。古人记载其味辛性温,有小毒,可解痉祛风、止咳化痰。民间偏方用百里香煮水,治腹痛功效明显。《陕西中草药》记载其“可治消化不良、周身疼痛、祛风镇痛、小腹胀满、牙痛、治胃寒痛”;《新疆中草药手册》记载其有“治感冒、祛风、健脾消食、止咳化痰、温中散寒作用”;《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则记载其“止呕和清暑解热”;《中国药植图鉴》记载其“具有镇痉、祛风、强壮作用,主治炎症、痉挛性咳嗽、百日咳、喉头肿痛”;《山东经济植物》记载其“有驱虫、镇咳、祛风防腐作用。用全草可熏杀蚊蝇”。

百里香主要成分为香荆芥酚、聚伞花素等。现代中医临床根据其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咳嗽、吐逆、腹痛、泄泻、食少痞胀、头痛、牙痛、咽肿、肌肤瘙痒、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高血压病等。

与百里香同属的植物还有一种叫野百里香,亦供药用,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中药大辞典》记载其有小毒,正常用量无不良反应,若超过100克,可出现头晕、眼胀、血压梢有升高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