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草木之中的“隐君子”
对一切花木草类而言,夏天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时节,生命本该在这一时段,演绎出更多的绚丽和浪漫。然而,有一种草,却在这一刻“抽身而退”。它虽然只是一棵草,但它却充满了大智慧,它在自然万物正在争奇斗艳、万分热闹的“盛况”中,不着声色地完成了生命的过程,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便是夏枯草,一棵让人看到名字便会心生感慨的草芥。
夏枯草,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铁线草、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棒柱头花、棒槌草、锣锤草、夏枯头、野菠菜等,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夏枯草冬至后生,三四月开花,“夏至自枯”。夏枯草的花最具特点,“轮伞花序顶生”,让自己形成一个穗状,穗上的一朵朵小花皆作唇形,花色紫白,远远望去就像一张张粉唇,蔚然成景。
上苍将夏枯草降临凡间,由此得天地日月之精华,有清火明目、降血压以及散结消肿的良效。有一天,它遇到了伟大的贤者神农氏,异类相通,英雄相惜,从此,夏枯草便被神农氏所识,其神奇的功效方得以普惠天下苍生。传说,从前有位书生叫茂松,因为怀才不遇,积郁成疾,颈部长出许多瘰疬,病情越来越重,生命危在旦夕。后来茂松的父亲找到神农求救。神农听罢,从其草苑摘来一种药草,说:“此草名‘夏枯草’,有清热散结之功效,用此草上端球状部分,煎汤服用即可痊愈。”茂松按方服之,不久病愈。由此夏枯草便在民间备受关注。
夏枯草
数千年来,夏枯草一直为人间承担着“饥者之食,病者之药”的双重角色。夏枯草及其花穗均可制作菜肴食用,每年5~7月采集嫩茎叶,人们将其幼苗用水浸去苦味,油盐拌食,味道极佳。李时珍记录道:“原野间甚多,苗高一二尺许,其茎微方。叶对节生,似旋复叶而长大,有细齿,背白多纹。茎端作穗,长一二寸,穗中开淡紫小花,一穗有细子四粒。嫩苗瀹过,浸去苦味,油盐拌之可食。”
作为药用,夏枯草被人们广泛用于治疗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神农本草经》中将夏枯草列为“下品”“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薛己的《外科经验方》记载:“此物生血,乃治瘰之圣药也。”
李时珍说:“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李时珍曾记载了一个夏枯草治“目珠疼”的病例。有一男子,每到了夜里,眼珠便疼痛难忍,以至“连眉棱骨,及头半边肿痛”。医生给他用“黄连膏”点治,反而更加严重了,什么方都用了,无济于事。后来用针灸厥阴、少阳,疼痛止住了,没过半天便又发作,就这样反复了一个多月。后来,李时珍“以夏枯草二两,香附二两,甘草四钱,为末。每服一钱半,清茶调服。下咽则疼减半,至四五服良愈矣”。
广东人喜欢喝凉茶,而且茶中必要放入各种中药材,如金银花、菊花等,夏枯草亦是经常使用的材料。很多凉茶中都添加夏枯草,利用其所具有的清热泻火功能,达到祛除湿热、防暑降温的功效。某些人看到了这背后的巨大商机,于是,以夏枯草为主要成分的“某品牌凉茶”,在2000年后迅速风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