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雀头香可达封函,香附连根未许芟。气病总司权实重,女客主帅品非凡。”这是出自清代赵瑾叔《本草诗》中的诗句,指的是中药香附。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莎草香附子》中一下子列出有关香附子治病的49个方子,并有大段的论述,说香附“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对香附这味草药极为推崇。

香附,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三棱形,高30~50厘米,叶近基生出,细长,呈线形,略比茎短,约20厘米。叶脉平行,中脉明显,春夏开花抽穗。莎草的根茎叫香附子。莎草的别称很多,如夫须、莎随、薃、侯莎、回头青、水巴戟、野韭菜、隔夜抽、地沟草、小三棱、米珠子、缩缩草、地贯草、猪鬃草、地糕草、吊马棕、土香草、猪毛青、三棱草、棱草等;香附的别称如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猪通草茹、三棱草根、苦羌头等。莎草多生于山坡草地或水边湿地上,在中国广大地区都有分布。香附以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质较佳。

香 附

香附,原名“莎草”,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唐本草》始称香附子。《名医别录》谓:“莎草生田野,二月、八月采。”《唐本草》说:“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头香,所在有之,茎叶都似三棱,合和香用之。”《图经本草》载:“今处处有之。苗叶如薤而瘦,根如箸头大。谨按:唐玄宗《天宝单方图》载,水香棱功状与此相类。云水香棱原生博平郡池泽中,苗名香棱,根名莎结,亦名草附子。河南及淮南下湿地即有,名水莎。陇西谓之地根。蜀郡名续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饶,名三棱草。用茎作鞋履,所在皆有。采苗及花与根疗病。”《本草纲目》记载颇为详细:“《别录》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其草可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从草从沙。亦作蓑字,因其为衣垂,如孝子衰衣之状,故又从衰也。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上古谓之雀头香。按《江表传》云:魏文帝遣使于吴求雀头香,即此。其叶似三棱及巴戟,而生下湿地,故有水三棱、水巴戟之名。俗人呼为雷公头。”李时珍进一步对莎草及香附的形状特点予以描述:“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曝干货之。”从上面的诸多论述中,我们还可以得知,古人常以莎草茎做草鞋,也有做成笠蓑,而笠与蓑皆“贱夫所须也”,故又有“夫须”之名。

香附还有个名字叫索索草,古时还有一段凄惨的传说。从前有个姑娘叫索索,天生丽质,心地善良。有一年,古砀郡大旱,十月无雨,百草皆枯。索索迫于生计嫁到黄河边的一个茅庄。不料这里正闹瘟疫,大人小孩胸闷腹痛。自从索索嫁来以后,丈夫安然无恙。丈夫隐约感到,索索身上有股香气,断定这是驱疫的奥秘,于是便让索索外出给众人治病,不几天,全村人的病痛得到了治愈。庄户人家闲着没事,又说起索索看病来,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索索丈夫耳朵里,竟成这样的话:“……索索每到一家,就脱去衣服,让大人小孩围过来闻……”丈夫虽有拯救乡亲之心,但绝不容妻子以这种方式救人,于是两人常闹别扭。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丈夫下了毒手将索索害死,并用秫秸一捆埋到河边。不几天,就在索索的坟上长出几缕小草,窄窄的叶,挺挺的茎,此后小草越长越多,当地人心口痛多去挖这种草的根茎服用,十分有效。人们为了纪念索索,便将这种草叫索索草。直到今天,尽管药名改叫香附,可当地人仍叫它索索草。

香附的药用功效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陶弘景认为可“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苏颂说“治心中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不乐,兼心忪者”;李杲谓“治一切气,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气”;李时珍则说“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经不调,胎前产后百病”。古人还认为香附子有益寿健身之功,凡“人中年精耗神衰”者,服香附子可以祛病延年。宋代苏颂记载了唐玄宗《天宝单方图》中的一个故事,说曾有俞通奉者,年五十一,遇铁瓮城申先生,传授一方名“交感丹”,即香附子一斤,茯神四两,为末,炼蜜丸弹子大,单服此方半年,并“屏去一切暖药,绝嗜欲,然后习秘固溯流之术,其效不可殚述。”结果俞通奉“老犹如少,年至八十五乃终”。

李时珍特别强调:“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而兼通十二经气分。……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他不厌其烦地在香附项下引用了40多个古方,由此体现出其对香附的钟爱之情。

香附味辛、甘、微苦,性平,归肝、三焦经,气香行散,可升可降。成分主要含葡萄糖、果糖、淀粉、挥发油等。临床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香附、醋香附、香附炭、酒香附、四制香附等。《中药大辞典》记载,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主治肝郁气滞,胸胁痞满,脘腹胀痛,疝气疼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闭经,崩漏带下,胎动不安”。《山东经济植物》记载,香附“块茎入药,能理气止痛、解郁调经。可治胃脘疼痛、胁痛腹胀、痛经、月经不调等症。可提取药用芳香油,也可酿酒。秆可造纸、搓绳及编织草鞋。植株可作牛羊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