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针草,隐在蓬蒿杂草中的“箭镞”
秋冬时节只要你路过郊野的荒草中,衣裤上难免要粘上很多半寸多长、硬黑的像箭镞针刺一样的东西,而用手是拍不掉的,只能一个一个地摘掉,很是麻烦。这种“针”样的草,就是鬼针草。
鬼针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路边、荒野或住宅旁,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这种植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长有长线形瘦果,顶端有冠毛芒状的针刺,数枚一簇,向外张开,一旦有人或动物碰触到它,其针刺就会扎到人的衣裤或动物的皮毛上而紧粘不掉。
鬼针草的别称也不少,大致都是根据其形状和特点而命名。诸如鬼钗草、蟹钳草、对叉草、粘人草、一包针、引线包、豆渣草、盲肠草、王八叉、小狗叉、鬼黄花、山东老鸦草、鬼骨针、针包草、一把针、刺儿鬼、鬼蒺藜、跟人走、粘花衣、鬼菊、脱力草、小鬼针、索人衣等。
鬼针草最早载于唐代的《本草拾遗》中,称鬼钗草。书中说:“生池畔,方茎,叶有丫,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北人谓之鬼针,南人谓之鬼钗。”鬼针草性味苦、平,无毒,为民间常用药草。一般在夏秋季开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拣去杂草,鲜用或晒干,以全草入药。《本草拾遗》记载其治“蜘蛛、蛇咬,杵汁服,并敷”;《本草纲目》记载其“涂蝎螫伤”。
鬼针草
《中药大辞典》中对鬼针草记载较多,且附有全国各地方关于鬼针草的治疗方法。鬼针草全草含生物碱、鞣质、皂苷、黄酮苷等。茎叶含挥发油、鞣质、苦味质、胆碱等。果实含油。鬼针草的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阳性菌有抑制作用,花、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制作用。鬼针草功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治阑尾炎、肾炎、胆囊炎、肠炎、细菌性痢疾、肝炎、腹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喉炎、闭经、烫伤、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皮肤感染、小儿惊风、疳积等症。《福建民间草药》:“散瘀活血,消痈解毒。”《江苏植药志》:“捣汁敷,止血。”《中国药植图鉴》:“煎服,治痢疾、咽喉肿痛、噎膈反胃、贲门痉挛及食道扩张等症。有解毒、止泻、解热功效。近用治盲肠炎。”《泉州本草》:“消瘀,镇痛,敛金疮。治心腹结痛,产后瘀血,月经不通,金疮出血,肠出血,出血性下痢,尿血。”《闽东本草》:“治肠痈,淋浊,疟疾,黄疸,小便不利,跌打损伤。”《中国植物志》:“为中国民间常用草药,有清热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急性阑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胃肠炎、风湿关节疼痛、疟疾,外用治疮疖、毒蛇咬伤、跌打肿痛。”
鬼针草一味单用也有很多治疗偏方。《江西草药》记载治偏头痛:鬼针草一两,大枣三枚。水煎温服;《泉州本草》记载治胃气痛:鲜鬼针草一两五钱。和猪肉四两同炖,调酒少许,饭前服;《福建民间草药》记载治跌打损伤:鲜鬼针草全草一至二两(干者减半)。水煎,另加黄酒一两,温服,日服一次,一般连服三次;《江苏药材志》记载治四肢无力:脱力草(鬼针草)一把。煎汤服;《福建民间草药》记载治蛇伤、虫咬:鲜鬼针全草二两,酌加水,煎成半碗,温服,渣捣烂涂贴伤口,日如法两次。此外,临床上还有鬼针草治疗阑尾炎和小儿腹泻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