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代喻“慈母”的黄花

萱草,代喻“慈母”的黄花

唐朝孟郊有一首《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诗中的“萱草”和“萱草花”,就是我们当地常见的一种萱草科植物。萱草根和叶是一种名贵药材,而萱草花我们称其为“黄花菜”“金针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花蕾蔬菜。自古以来,萱草还被誉为“母亲之花”。

萱草是萱草科萱草属植物,过去曾将其分属于百合科。其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每当夏季的六月开始,其黄色的花朵在漫山遍野中迎风摇曳,十分壮观。现在人们培育出不少新品种,春夏之际,庭院路旁绿叶成丛,花色有金黄、橙红等,异常鲜艳,极具观赏价值。

萱草,俗称黄花菜,在历史文献中,不仅留下许多名诗佳作,而且还有一些动人的传说。

相传,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起义前家境贫寒,又身染疾病,全身浮肿,不得不乞食度日。一日,有位姓黄的妇人蒸些萱草花,送给陈胜。陈胜饥寒交迫,见萱草花香气扑鼻,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后赞不绝口:“好吃,好吃!”不久陈胜发现自己身体舒坦多了,浮肿渐渐消退了。

萱 草

陈胜称王之后,为感激黄母恩情,便将她请进宫中。盛宴之中,陈胜对无数佳肴珍馐毫无食欲。黄母见状,又蒸来萱草花,陈胜端起碗,谁知更难咽下,连说:“味不及当年,真是奇怪啊。”黄母道:“实际没什么可奇怪的,这真是饥饿之时萱草香,吃惯酒肉萱草苦啊!”黄母的一席话,羞得陈胜跪倒在地连连下拜。从此,陈胜将黄母留在宫中,专门种植萱草,并时常食用。同时,又给萱草另外取了二个名字,一名“忘忧草”,一名“黄花菜”。消息一传开,人们就纷纷用萱草根来治疗浮肿病症,后来被郎中发现,经过反复应用成为一味常用中药。

忘忧草之名最早见于晋·崔豹所撰《古今注》中。李时珍记道:“萱本作谖。谖,忘也。《诗》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谓忧思不能自遣,故欲树此草,玩味以忘忧也。吴人谓之疗愁”。后又以萱草象征母亲,表示敬重。古代称母亲的居室为萱堂,因以萱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所以萱草花又称母亲花。

黄花菜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花蕾蔬菜。在很多地方都有大面积种植。于6~7月间采花苞或刚开放的花朵,鲜食或用开水略烫,拧去水分,摊开晒干。市场上出售的金针菜,即为黄花菜的干燥花苞,以色泽新鲜、多为花苞、无老梗为佳。黄花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及蛋白质和脂肪。它的胡萝卜素的含量不亚于胡萝卜,肉质肥大,花味清香,营养价值很高,是著名的碱性食品。据记载,清朝年间,湖南永州地方官员开始将黄花菜作为地方贡品向朝廷进贡。清朝朝廷要员、有铁嘴铜牙之称的风流才子纪晓岚最爱吃黄花菜,用餐时一见到餐桌的黄花菜便手舞足蹈,兴奋地不能自已。赞美道:黄花菜可是个好菜,清爽香脆,其味无穷,常吃黄花菜的人聪明。现在每到夏季,人们就会到田野中采集一些还没有开放的黄花菜,回来用开水焯后,用以炒食、做汤,味道十分鲜美。

萱草有一定的毒性,主要是指叶子和根,含有天门冬素和秋水仙碱。其毒性因产地的不同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在食用黄花菜时,最好是先用开水将其烫煮后再吃,或者直接食用其干品。

值得一提的是,萱草不等于黄花菜。黄花菜是萱草属植物的一种,但除黄花菜外的萱草属植物多半不可食用。因为花形相近,不少文献都混淆了萱草、黄花菜。请大家牢记,如果文中说萱草能吃,它指的一定是菜地里的黄花菜,而不是花坛里的萱草花。切勿从花坛中采“萱草”来吃,以免中毒。黄花菜花朵比较瘦长,花瓣较窄,花色嫩黄,有香气。观赏用萱草花则接近某些漏斗状百合,花色一般呈橘黄色,有的甚至接近红色,一般没有香气。

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萱草根对血吸虫、结核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医学认为,萱草根具有利水,凉血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淋浊、带下、黄疸、衄血、便血、崩漏、乳痈、腰痛等症。《本草求真》谓:“萱草味甘而气微凉,能去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对其药用功效,后人编有歌诀:萱草甘寒归心脾,黄疸水肿又瘰疬,淋浊带下衄便血,崩漏乳痈小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