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曾治愈杜甫腹痛的野草

白头翁,曾治愈杜甫腹痛的野草

春天三四月的田野中,有一种植物很特别,全株密布白色长柔毛,花先于叶开放,蓝紫色,显得特别耀眼醒目。它有个很形象的名字叫白头翁,是一味治疗热毒血痢的良药。据传杜甫曾服用它治好了腹痛,并起名“白头翁”以示纪念。

白头翁,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称有野丈人、胡王使者、大将军草根、白头公、奈何草、粉乳草、粉草、白头草、老和尚头、老冠花、老姑草、毫笔花、耗子尾巴花、猫爪子花、老翁花、山棉花根、毛姑朵花、老婆子花、老公花、老白毛等。生于山野、荒坡及田野间,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及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古人对白头翁植物的形状以及名称的由来,有过详细记载。《名医别录》记载:“白头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本草经集注》说:“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故以为名。”《唐本草》解释道:“白头翁,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堇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开宝本草》记载:“今验此草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梢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近根者有白茸。”《图经本草》的作者、宋代医药学家苏颂,在经过一番考证后认为:“(白头翁)处处有之。正月生苗,作丛生,状似白薇而柔细梢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而不滑泽。近根有白茸。根紫色,深如蔓菁。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活同也。陶注未述茎叶,苏注言叶似芍药,实如鸡子,白毛寸余者,皆误矣。”《本草纲目》归纳道:“丈人、胡使、奈何,皆状老翁之意。”

白头翁

传说白头翁的名字与当代大诗人杜甫有关。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

其实,白头翁最早见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说白头翁又名野丈人、胡王使者,“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白头翁药用价值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有一首白头翁功效的歌诀记道:“苦温味性白头翁,主入心经与肾经,温症发狂为主治,并消积聚瘕和症。瘿瘤瘰疬皆能散,鼻衄金疮亦可平。阴疝痊兮偏肿愈,秃疮膻腥治亦能。腹痛骨病牙痛止,红痢能将毒性清。肠垢搜刮堪竭净,佐之以酒效尤灵。”

白头翁全草含原白头翁素;根含三萜皂苷,水解后得苷元及葡萄糖和鼠李糖。现代研究显示,白头翁有抗阿米巴原虫、抗阴道滴虫、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据报道白头翁乙醇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及抗痉挛作用。现代中医临床用其治疗原虫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瘰疬、疖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