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草,凌冬傲雪翠绿不枯
在路旁的田堰上,常常可以见到一种叶子上布满疙瘩的植物,就像癞蛤蟆背上的皮一样,人们常常称其蛤蟆草。而且还可以发现,蟾蜍常常藏匿于其茎叶下。这种植物的学名叫荔枝草,言其叶子与荔枝皮壳一样,倒也形象。荔枝草还有一个特点是,凌冬不枯,依然翠绿。
荔枝草,为唇形科二年生直立植物雪见草(荔枝草)的全草,分布于全国各地,生长于河边荒地或路边。别名有水羊耳、过冬青、凤眼草、赖师草、隔冬青、雪里青、皱皮葱、癞子草、野芝麻、野薄荷、癞客蚂草、癞虾蟆、虾蟆草、小活血、麻鸡婆、野芥菜、皱皮草、内红消、臌胀草、沟香薷、麻麻草、青蛙草、落地红、朴地诮、根下红、野猪菜、癞蛤蟆草等。
荔枝草出自于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名皱皮葱,丹术家入炉火用。百草镜云:荔枝草冬尽发苗,经霜雪不枯,三月抽茎,高近尺许,开花细紫成穗,五月枯,茎方中空,叶尖长,面有麻累,边有锯齿,三月采。辛亥,予寓临安署中,见荒圃中多此物,叶深青,映日有光,边有锯齿,叶背淡白色,丝筋纹辍,绽露麻累,凹凸最分明,凌冬不枯,皆独瓣,一丛数十叶,点缀砌草间,亦雅观也。”赵学敏可谓观察仔细,而荔枝草的确能在冬雪严寒中翠绿不枯。荔枝草最早见载于1711年清代何克谏撰述的《生草药性备要》中,称水羊耳。《生草药性备要》收载了《本草纲目》未载之药315种。这些药大多产于华南一带。其中从草药形态推断药性,颇具特色。如药草之茎成四棱形而叶对生者其性多温,茎梗圆者其性多寒,便是首创之说。照此推断,荔枝草(水羊耳)的茎即是方形,其性应温,但后来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荔枝草性味是辛,凉。
荔枝草
古今中医药典籍对荔枝草功效的记载大同小异。《采药书》记道:“凤眼草即荔枝草,土人称为赖师草,医家名隔冬青,凉血止崩漏,散一切痈毒。”《本草纲目拾遗》:“治咽喉十八症,消痈肿,杨梅、痔疮。”《草木便方》:“解毒。治白秃,疥癞,风癣;除脚胫疮痒黄水,杀虫,调油涂。”《分类草药性》:“治一切久年癍疮,洗痔疮、痒疮。”《中药大辞典》记载的功能主治是:凉血,利水,解毒,杀虫。治咯血,吐血,尿血,崩漏,腹水,白浊,咽喉肿痛,痈肿,痔疮。《中华本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利水消肿。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咳血,吐血,尿血,崩漏,痔疮出血,肾炎水肿,白浊,痢疾,痈肿疮毒,湿疹瘙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荔枝草单方可以治疗多种病痛。如治风火牙痛,将癞子草含口中即可。治痔,用荔枝草一二两(或加乌梅七个),水煎,先熏后洗,亦可治脱肛。治红肿痈毒,用荔枝草鲜草同酒酿糟捣烂,敷患处;或晒干研末,同鸡蛋清调敷。治乳痈初起,用荔枝草连根一两。酒水各半煎服,药渣敷患处。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中记载的偏方让人耳目一新:用鲜荔枝草叶二片,揉软后塞鼻,治疗乳腺炎。如右侧乳腺炎塞左鼻孔,左侧塞右鼻孔。每次塞20分钟,一日塞二次。治跌打伤,取荔枝草一两,捣汁,以滚甜酒冲服,其渣杵烂,敷伤处。治蛇咬、犬伤及破伤风,用荔枝草一握,约三两,以酒二碗,煎一碗服,取汗出,有效。现代临床还用荔枝草治疗阴道炎、宫颈糜烂,主要是煎汤冲洗;治疗慢性气管炎,将荔枝草去根粉碎制片服用,或者煎成汤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