莶草,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

笔者小时候与伙伴们玩耍,经常采摘一种植物上带有黏性的小黄花,扔到对方的衣服或头发上取乐。此种小花黏性很强,要从衣服或头上摘下来很费事。每当看到小伙伴为摘掉小黏花时那种窘迫的样子,我们便会开怀大笑。这种植物,在村头、路边和田野上十分常见。它有个很拗口的名字叫豨莶草。
豨莶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常带紫色,黄色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排列成圆锥状,花梗密被长柔毛,分泌黏液。药用豨莶草的植物包括腺梗豨莶、豨莶或毛梗豨莶。别名有很多,如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黏糊菜、希仙、虎莶、猪膏草、母猪油、棉苍狼、粘不扎、棉莶、粘鼠等。
有关豨莶草的传说是这样的。
豨莶草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残暴无道,导致各地叛军、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大批百姓举家南迁,由于一路上粮食被部队征收,大部分难民都食不果腹。逃到江南的难民,由于水土不服,加之南方气候潮湿,大部分难民都出现了四肢关节疼痛等症状。在逃难的人群中有一对孤苦伶仃的母子。母亲由于四肢关节疼痛,已经多日不能行走了,且又长期吃不饱,已经奄奄一息。瘦小的儿子看着奄奄一息的母亲,悲愤不已。他决定让母亲在离世之前吃上一顿好的,于是就独自一人去村里讨饭。由于粮食已经被军队征收,他在村子里转了整整一上午都没有讨到一粒粮食。正当他失望之时,无意中看到有一头小猪在啃食路边一株长着黄白色小花的野草。看到这一幕,他想,既然猪能吃这种草,那么人也肯定能吃。于是他摘了一株尝了一下,除了感觉有点苦,味道也不是特别难吃。于是,他便采了很多野草回去,用水煮了给母亲吃。
母亲吃完野草后,四肢疼痛的症状竟然渐渐地好转了,这让母子俩惊喜万分。于是他们便把这种草能治疗四肢疼痛的作用告知了其他难民,其他难民纷纷按照他们说的去找这种野草吃,吃后不仅能填饱肚子,还治好了他们四肢关节疼痛等毛病。
由于这种草原本是猪吃的,所以他们都把这种草叫肥猪草。这肥猪草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豨莶草,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的功效,用来治疗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等病。
豨莶草味辛,苦,性寒。《唐本草》和《本经逢原》都言其有小毒。《本草纲目》记载:“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曝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生则性寒,熟则性温。” 《救荒本草》言豨莶草嫩苗煠熟浸去苦味,油盐调食,故谓之黏糊菜。现代研究未证实豨莶草有毒,其主要含生物碱、酚性成分、豨莶苷、豨莶苷元、氨基酸、有机酸、糖类、苦味质等。功效为祛风除湿。传统应用主治风湿痹痛,筋骨不利,半身不遂,风疹湿痒等病症。
《本草纲目》记载了北宋著名药学家唐慎微记录的两则豨莶草奇特功效的病案。
江陵府节度使成讷向朝廷《进丸方表》中说,他有个弟弟叫成欣,年三十一中风伏枕五年,遍求名医也没有效果。有个道人钟针看了病后说,吃豨莶丸一定可以治愈。当年夏五月以后采收豨莶草枝叶,用温水洗去泥土,摘叶及枝头,进行九蒸九曝,然后熬捣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酒或米饮下二三十丸。服到五千丸一定会康复。成讷按照道人所说去做,让他弟弟服用,果然病好了。为此,皇帝还命令太医院将此方抄录下来。
北宋宋真宗时任礼部尚书的张咏曾向皇帝呈《进丸方表》称,“不费登高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意思是说,那些看似低贱的植物却常常有意想不到的特殊功效。张咏曾按照别人说的方子,采集豨莶草服用,吃了一百剂药后,“眼目清明”;等到吃了一千剂,则“髭须乌黑,筋力轻健,效验多端”。张咏还称:“臣本州有都押衙罗守一,曾因中风坠马,失音不语。臣与十服,其病立瘥。又和尚智严,年七十,忽患偏风,口眼斜,时时吐涎。臣与十服,亦便得痊。”
古人炮制豨莶草采取九蒸九曝的方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叶,去根茎花实,净洗曝干。入甑中,层层洒酒与蜜蒸之,又曝。如此九过,则气味极香美。熬捣筛末,蜜丸服之。经过炮制的豨莶草可以大补元气,而且可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痛,腰膝无力者,也能行大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