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肤,像孔雀开屏一样的扫帚草
在农村人家的房前屋后,你可以看到一种丛生的植物长得十分茂盛。其茎多分枝,叶纤细嫩绿,似孔雀尾屏一样美观,至秋后呈淡红色,且有一人之高。将其砍割晒干后,茎秆硬如铁骨,梢头极其柔韧,捆扎起来后就可以当扫帚用,所以人们俗称其为扫帚草。有瘙痒疾病的时候人们还常常割取全草煎水擦洗,止痒效果很好。这种植物便是地肤,其果实也可入药,称为地肤子。
地肤为藜科地肤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地葵、地麦、落帚子等。茎直立,多分枝,绿色,秋季常变为红色,幼枝有白柔毛。全国各地都有生长,在原野、山林、荒地、田边、路旁、庭院等处均生长良好。
地肤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说,地肤出生时贴地,长五六寸,根的形状像蒿,茎赤叶青,大小像荆芥。地肤三月开黄白色小花,结青白色的子,八九月采实。李时珍在解释地肤子众多名称时说:“地肤、地麦,因其子形似也。地葵,因其苗味似也。鸭舌,因其形似也。妓女,因其枝繁而头多也。益明,因其子功能明目也。子落则老,茎可为帚,故有帚、彗诸名。”李时珍说,地肤的嫩苗可以做蔬菜食用,一棵数十枝,攒簇团团直上,性最柔弱,老时可做成扫帚,耐用。
地 肤
地肤的药用价值主要在果实,称“地肤子”,形状为扁五角星,表皮灰缘背显棱,腹面星裂含黑子。《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苦,性寒。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久服耳聪目明,轻身耐劳。其功效为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历代医家主要用于治疗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等。
说起地肤子,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个道士喜欢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一天,他又在炼制丹药,结果没有成功。于是,他便上山寻找各种金石药草,一连数天都在山上度过。夏夜蚊虫叮咬甚是严重,让道士受尽了折磨。
回来后,道士感觉浑身不自在,身上到处瘙痒不安,很多地方都被抠出血迹来了。实在难熬时,他想烧一锅热水,泡个热水澡试一试,看能不能好受些。道士用扫帚将锅清洗干净,添了满满一锅水。也许由于几天没有休息好的缘故,这道士竟然忘记把洗锅用的扫帚拿出来了,直到他把水烧热后才发现。道士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赶紧用锅水洗澡。洗浴完后,道士明显感觉到全身瘙痒减轻了。他仔细一想,这一切难道是那个扫帚的缘故?以后连续几天,他都用扫帚熬水洗澡,果然身上的瘙痒全部祛除了。而那个扫帚其实就是地肤子扎成的。
于是,他开始研究地肤子的功效,并记道:地肤子,一干数十枝,攒簇直上,其子繁多,星之精也。其味苦寒,得太阳寒水气化,盖太阳之气,上及九天,下彻九泉,外弥肤腠。故地肤之功,上治头,而聪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肤热气,而令润泽。服之病去,必小水通长为外征也。
李时珍也记载过两个病案,一个是说“按虞抟《医学正传》云抟兄年七十,秋间患淋,百方不效。后得一方,取地肤草捣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贱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另一个说是《太平圣惠方》中介绍,地肤子“治小便不通,用地麦草一大把,水煎服。古方亦常用之。此物能益阴气,通小肠。无阴则阳无以化,亦东垣治小便不通,用黄柏、知母滋肾之意” 。
由于地肤随着季节变化所产生的色彩视觉感受不同,现在,地肤苗还被广泛运用到园林绿化中,而其植株较好的韧性又被制成商品扫帚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