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一藤绽出金银花

忍冬,一藤绽出金银花

忍冬,顾名思义,能忍耐冬天的植物。您如果对忍冬不熟悉,但说起金银花,您一定知道。是的,金银花就是忍冬植物的花蕾。

忍冬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植物。忍冬的药材名字叫忍冬藤,出自《本草经集注》,有“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之说。它的别名还有金银藤、老翁须、金钗股、鹭鸶藤、大薜荔、水杨藤、千金藤、鸳鸯草、通灵草、蜜桶藤、金银花藤、甜藤、二花秧等。

金银花一名最早见于南宋《履巉岩本草》下卷,载有“鹭鸶藤,性温无毒,治筋骨疼痛,名金银花”。“金银花”遂为后世沿用。金银花成对腋生,花冠筒状,初开时为白色,2~3天后变金黄色,故有金银花之称,有浓郁的香气。又名忍冬花、金花、银花、二花、密二花、双花、双苞花、二宝花、金藤花、苏花、鹭鸶花等。

忍 冬

据记载,宋代以前人们主要用忍冬的茎叶入药,明代则茎、叶、花同等入药,此后以花为主,其茎叶成为同一植物的另外一种药用部位。《名医别录》中说,忍冬茎叶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论:“忍冬,煮汁酿酒饮,补虚疗风。此既长年益寿,可常采服,而《仙经》少用。凡易得之草,人多不肯为之,更求难得者,贵远贱近,庸人之情也。”唐代医学家甄权在《药性论》中言:“治腹胀满,能止气下。”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载,治“热毒血痢、水痢,浓煎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为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而昔人并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万变不同,未可一辙论也。陈自明《外科精要》云:‘忍冬酒,治痈疽发背,初发便当服此,其效甚奇,胜于红内消。’洪内翰迈、沈内翰括诸方,所载甚详。如疡医丹阳僧、江西僧鉴清、金陵王琪、王尉子骏、海州刘秀才纯臣等,所载疗痈疽发背经效奇方,皆是此物。故张相公云:‘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正此类也。”

金银花清香飘逸,沁人心脾,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植物,也是一种常用中药,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在民间传说中,金银花是爱情的见证之花。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书生偶遇一富家小姐,两人一见钟情,便在丫鬟的安排下频频约会。有一天他们在园林中散步时,发现有一种花成对开放且清香特别,两人触景生情,便指花为盟,私定了终身。不料,姑娘的父母知晓后,因嫌弃书生家境贫寒,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硬要将他们拆散。知道真相的书生从此发奋苦读,最终考中了状元,并将姑娘明媒正娶,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他们把定情之花栽得满院皆是。这种花就是金银花。有诗云:“天地细蕴夏日长,金银两宝结鸳鸯,山盟不以风霜改,处处同心岁岁香。”因此,人们又称它为“鸳鸯花”。

金银花以山东产量最多,但通常认为河南禹州、辉县所产质量为好。金银花在禹州流传有这样一则故事。

在禹州西部的伏牛山脚下,有一驿馆,驿馆边有一客栈,驿馆和客栈的对面是一家山货铺,山货铺的女主人叫忍冬,她有两个女儿,长得美丽大方,人见人夸。大的叫金花,小的叫银花。一年春节时疫流行,过往的公差和商贾都感染了时疫,个个头痛发热,四肢酸懒,咳嗽流涕,浑身无力。大夫们用传统的方法治疗总是不见效,驿馆和客栈老板一筹莫展。开山货铺的女主人忍冬知道情况后,心想,自己以前也得过这种病,喝完用自己房后长的一种花所煎的汤就好了,何不让他们也喝碗这花煎的汤试试?她煎好了汤让女儿送到了客栈,商贾们喝完了,第二天便感觉浑身轻松,症状减轻,经过几天治疗大家都痊愈了。客栈老板如释重负。驿丞知道后,也向忍冬求药,忍冬煎好后让女儿们送去,公差们喝完也觉得好了许多,没几天就康复了。商贾和公差们打听到了忍冬母女的名字,纷纷向忍冬母女道谢,并询问这是什么树上结的花,忍冬母女说不知道,有人望着金花和银花两姐妹,灵机一动说:“干脆叫金银花吧!”从此,公差和商贾们走到哪里就把忍冬母女给他们治病的故事讲到哪里,金银花的故事便流传开来。金银花是禹州的道地药材,不仅具有清热解毒、健脑明目之功能,而且是防暑降温,清火润燥的佳品。

现代研究也表明,忍冬茎、叶、花的化学成分不同,功效不尽相同。金银花功能为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忍冬藤功能为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疮疡,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将忍冬藤和金银花同时收录。让人们对金银花印象深刻的是,2003年“非典”期间,金银花作为抗“非典”的主要中草药,被各医疗机构和商家抢购,一时间形成了,金银花“一花”难求的局面。

1977年版的《中国药典》中,金银花与山银花是合在一起的。而在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二者首次被分列开来。尽管药典对两者进行了分列,但对两者在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的描述,差异并不明显。2005版《中国药典》颁布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并通过多种形式,要求实际使用金银花或山银花的企业,应在处方中予以明确标示,以确保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获得准确的药品信息。此后,“金银花改名”之争在社会上泛起。2014年8月,“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了一则《关于金银花、山银花分类有关问题的说明》,其中称,“鉴于实践中金银花、山银花药材在药用历史、来源、性状、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差异,经过专业委员会审定,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列进入药典目录。金银花是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山银花有四种,即‘红腺忍冬’‘华南忍冬’‘灰毡毛忍冬’‘黄褐毛忍冬’”。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药大辞典》中记载,金银花和山银花同属植物山银花、腺叶忍冬、毛花柱忍冬、细苞忍冬等,在少数地区亦作为金银花入药。山银花也为忍冬科,又称土银花、山金银花、假金银花、土忍冬等,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山银花替代金银花是以往行业中常见的情况,但实际上,山银花与金银花为同属两种不同的植物,山银花并不是金银花。

金银花也好,山银花也罢,由于分属南北不同生长区域,在历史发展中都为当地百姓的防病治病发挥过重要作用,所以,在没有充分研究论证的情况下,不能简单草率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至于其作用究竟有何区别,还要随着时间和人们使用经验的不断积累,再加上科学的鉴定,最终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