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蹄,花与籽难分伯仲和谐而生
在山野、路旁以及沟边的潮湿地上,有一种植物生长得十分茂盛。其叶为基生叶,有长柄,呈长椭圆形,边缘波状。特别是它的花和种子极其相似,若不注意,很难分清何时开花何时结子。其花和种子从顶端抽出,一串串的,就像榆树钱一样,只是略小些。这种植物叫羊蹄,胶东地区土称羊蹄叶、土大黄。它的药材名字就叫土大黄。
羊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50~15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别名有很多,如蓄、东方宿、连虫陆、鬼目、败毒菜、秃菜、羊蹄大黄、土大黄、牛舌根、牛舌大黄、野萝卜、野菠菱、癣药、山萝卜、牛舌头、牛大黄等。果实称金荞麦。生于山野、田边路旁、河滩、沟边湿地。
羊蹄最早见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羊蹄,味苦,寒。主头秃、疥瘙;除热;女子阴蚀。一名东方宿,一名连虫陆,一名鬼目。生川泽。”
羊 蹄
《诗经·小雅》中有“言采其蓄”诗句,三国时期吴国学者陆玑注云:“即蓄字,今之羊蹄也。幽州人谓之。根似长芦菔而茎赤。亦可瀹为茹,滑美。”陆玑的解释让我们了解到了《诗经》中所说的“蓄”就是指羊蹄叶,它的根就像胡萝卜一样,但茎为红色。而且那个时候人们就将羊蹄叶采回来,煠熟浸泡后食用,很滑爽。陶弘景则解释说“今人呼为秃菜,即蓄字音讹也。”五代后蜀著名医学家韩保升记载:“所在有之,生下湿地。春生苗,高者三四尺。叶狭长,颇似莴苣而色深。茎节间紫赤。开青白花成穗,结子三棱,夏中即枯。根似牛蒡而坚实。” 宋代药学家寇宗奭说:“叶如菜中波棱,但无歧而色差青白,叶浓,花与子亦相似。叶可洁擦石。子名金荞麦,烧炼家用以制铅、汞。”意思是说,羊蹄的叶子有去污的功能,种子叫金荞麦,炼丹家用它来烧制铅和汞。李时珍也认为其“能制三黄、砒石、丹砂、水银”。《救荒本草》记载:“一名东方宿,一名连虫陆,一名鬼目,一名蓄,俗呼猪耳朵。生陈留川泽,今所在有之。苗初搨地生,后撺生茎叉,高二尺余。其叶狭长颇似莴苣,而色深青,又似大蓝叶,微阔。茎节间紫赤色。其花青白成穗,其子三棱。根似牛蒡而坚实。味苦,性寒,无毒。”书中也说明,羊蹄叶可以救饥食用。种子成熟后捣成米,“以滚水汤三五次,淘净下锅,作水饭食,微破腹”。特别说明这种东西吃了以后有微泻的作用。李时珍记载:“羊蹄以根名,牛舌以叶形,名秃菜以治秃疮名也……近水及湿地极多。叶长尺余,似牛舌之形,不似波棱。入夏起苔,开花结子,花叶一色。夏至即枯,秋深即生,凌冬不死。根长近尺,赤黄色,如大黄胡萝卜形。”
羊蹄叶富含槲皮苷以及维生素C,主治肠风便秘,小儿疳积,目赤,舌肿,疥癣。《日华子本草》记载,羊蹄叶“杀胡夷鱼、鲑鱼、檀胡鱼毒,亦可作菜食”。李时珍解释说,胡夷鱼、鲑鱼,皆河豚名。至于檀胡鱼指什么鱼,他也说不准。
羊蹄的根中药名叫土大黄,秋季8~9月采挖,洗净,晒干,切片,生用。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通便的功效。治疗大便燥结、淋浊、黄疸、功能性子宫出血、吐血、痈肿、秃疮、疥癣、跌打损伤等。李时珍曾说“连根烂蒸一碗食,治肠痔泻血甚效”。《太平圣惠方》曾记载,治疗大便秘结用“羊蹄根一两,水一大盏,煎六分,温服”,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