酢浆草,可使铜器闪烁光泽的野草

酢浆草,可使铜器闪烁光泽的野草

有一种丛生且长着三片倒心形叶片,极像浮萍的叶子,夏秋开小黄花的匍匐植物,普遍生于山坡草地、河谷沿岸、路边、田边、荒地或林下阴湿处等。采食其茎叶味道酸酸的。威海地区称其酸溜溜,它便是酢浆草。

酢浆草,为酢浆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高15~20厘米,春夏秋不间断开黄色五瓣花,以春秋凉爽时间花开最盛。它的别名非常多,如酸箕、三叶酸草、酸母草、赤孙施、酸味草、鸠酸草、小酸茅、雀林草、酸浆、酸啾啾、田字草、酸浆草、雀儿草、酸得溜、铺地莲、酸梅草、三叶破铜钱、黄花梅、满天星、黄花草、水晶花、三梅草、老鸦酸等。

古人对酢浆草的记载不是很多,五代时期的韩保升说,酢浆草“叶似水萍,两叶并大叶同枝,黄花黑实”。唐代的苏恭说,“酢浆生道旁阴湿处,丛生。茎头有三叶,叶如细萍”。宋代的苏颂记道:“南中下湿地及人家园圃中多有之,北地亦或有生者。初生嫩时,小儿喜食之。”明代李时珍描述的比较详细:“苗高一二寸,丛生布地,极易繁衍。一枝三叶,一叶两片,至晚自合帖……此小草三叶酸也,其味如醋。与灯笼草之酸浆,名同物异。”李时珍告诉我们,酢浆草也称酸浆,但与别名为红菇娘、灯笼草的酸浆,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酢浆草

《救荒本草》在介绍酢浆草的特点与可食性的同时,还道出了其有一特殊的用处。书中记载:“本草名酢浆草,一名醋母草,一名鸠酸草,俗为小酸茅。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生道傍下湿地。叶如初生小水萍,每茎端,皆丛生三叶。开黄花,结黑子。南人用苗揩石器,令白如银色光艳。味酸,性寒,无毒。救饥:采嫩苗叶生食。”其实,早在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就有酢浆草“南人用揩石器,令白如银”的记载。所谓石,即天然的黄铜或铜与炉甘石共炼而成的铜锌合金,即黄铜。因呈金色或银白色,故又称石金或石银。李时珍记载:用铜一斤,炉甘石一斤,炼之即成石一斤半。酢浆草茎叶含草酸,用其磨镜或擦铜器,可以使其鲜亮光泽。

在西方关于酢浆草的传说不少,其中一个说酢浆草一般只有三片叶子,四叶的酢浆草就是传说中的“幸运草”,找到它就等于找到了幸福。因为酢浆草的一叶草代表希望,二叶草代表付出,三叶草代表爱,而稀有的四叶草就是幸福。意思是即使你付出了,希望了,爱了,也不一定会找到幸福,只有拥有了代表幸运的四叶草,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美国农业部证实,产生这种四叶现象的酢浆草又称为白色酢浆草,是一种三叶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缓慢,但是大约每10000株当中,才会有一株长出四片叶子。所以酢浆草长出四叶属于遗传变异所致。

酢浆草茎叶除含大量草酸盐外,另叶含柠檬酸及大量酒石酸,茎含苹果酸。古人记载,有的说其有小毒,有的说无毒,嫩叶小儿时常采食。其实我们小时候也经常采食。不过,现代很多资料记载,牛羊食酢浆草过多可中毒致死。药理试验证明,酢浆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而对大肠埃希菌则无效。酢浆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消肿解毒的功效。中医临床用其主治泄泻,痢疾,黄疸,淋病,赤白带下,麻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疔疮,痈肿,疥癣,痔,脱肛,跌打损伤,烫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