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补阴方药之“祖”
大家都很熟悉,六味地黄丸主要为滋阴补肾之方。该方自宋代被发明之后,医治患者无数,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而六味地黄丸中的君药便是熟地黄,为滋补肾阴的最佳之品。
地黄,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0厘米,根茎肉质,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地黄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叫干地黄又名地髓,别名还有地黄根、生地、老棉袄、蜜蜜罐、老婆脚后跟、酒壶花、牛奶子、婆婆奶等。多生于向阳山坡、路边、草丛中,高山及丘陵地带也有分布。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地黄“苗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浓,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四五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胡萝卜根,曝干乃黑,生食作土气。俗呼其苗为婆婆奶”。王旻《山居录》中说:“摘其旁叶作菜,甚益人。”《救荒本草》记载,采地黄叶,作汤羹吃,或者将根捣成汁和面作面片汤喝。
地 黄
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地黄所以称为蜜蜜罐,主要是地黄花形似罐,花蕊蜜甜,人们便给了它这样一个形象可爱的名字。它也被称为酒壶花,每年四五月间,地黄花开,甜香四溢,吸引蜂蝶纷至沓来,而乡村的孩子们也会采其花蕊吸吮,自有一份甘甜。
地黄最主要的还是它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将地黄列为上品:“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添骨髓,长肌肉。做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本草纲目》认为地黄可“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依照炮制方法的不同,有鲜地黄、生地黄与熟地黄之分。新挖者为鲜地黄,性寒,味甘苦,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能;烘焙后,为生地黄或称干地黄,有滋阴补血之功能;再经黄酒浸泡蒸煮后,为熟地黄,性微寒,味甘,有补肾阴、益精血之功效。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
《神农本草经》里所说的干地黄,李时珍解释是地黄阴干、晒干、烘干的。方法:用生地黄一百斤,选择肥大的六十斤,洗净后晒至微皱。将剩下的地黄洗净,在木臼中捣烂绞干,然后加酒再捣。取捣出的汁拌前面选出的地黄,晒干,或用火焙干后使用。
熟地黄的制法,《本草正义》记载,自唐宋以来的炮制方法是“以砂仁和酒拌之,蒸晒多次,至中心纯黑,极熟为度,则借太阳之真阳,以变化其阴柔性质”。李时珍的解释:就是拣取沉水肥大的地黄,用好酒和砂仁末拌匀,放入柳木甑中在瓦锅内蒸透,晾干。再用砂仁、酒拌匀蒸晾。如此反复九次。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地黄性泥,得砂仁之香后窜,从而调理五脏冲和之气,并归宿到丹田。李时珍认为,市中所售只用酒煮熟的熟地黄不能用。《本经逢原》中也记载:“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必须蒸晒多次,若但煮熟,不加蒸、曝,虽服奚益?”《救荒本草》中介绍说,“或取根浸洗净,九蒸九曝,任意服食,或煎以为煎食,久服轻身不老,变白延年”。由此,我们了解到地黄必须经过反复蒸曝,才能使其药性有所改变,增强其滋阴补肾的功效。
在诸多典籍中,还有很多关于地黄治病的病案记载,有些颇具传奇色彩。
熟地有去虫积的功效。崔元亮《海上方》记载:“治一切心痛,无问新久,以生地黄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捣绞取汁,搜面作馎饪(饼) ,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许,头似壁宫,后不复患矣。昔有人患此病,三年不瘥,深以为恨,临终戒其家人:‘吾死后,当剖去病本。从其言,果得虫,长一尺,头似壁虎,置于竹节中,每所食皆饲之。因食地黄,亦与之,随即坏烂,由此得方。”刘禹锡在《传信方》也有类似记载:“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气绝,遂作地黄冷淘食之,便吐一物,如蛤蟆状,无目、足等,微似有口,盖为此物所食,自此遂愈。”
古代还用地黄治疗四肢跌打损伤,主要用生地黄熬膏裹之,再以竹筒编夹绑紧,一昼夜反复更换,效果十分明显。宋代笔记小说集《类说》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许元公过桥堕马,右臂臼脱,左右急挪入臼中,昏迷不知痛苦。急召田录事视之,曰:‘尚可救。’乃以药(地黄)封肿处,中夜方苏,达旦痛止,痛处已白。日日换贴,其瘀肿移到肩背。乃以药下,去黑血三升而愈。”
李时珍的记载更富有传奇色彩:“按《抱朴子》云:韩子治用地黄苗喂五十岁老马,生三驹,又一百三十岁乃死也。”马服用了地黄苗都活到了130岁,的确令人感到神奇。
现代研究显示,熟地黄含梓醇、地黄素、甘露醇、维生素 A 类物质、糖类及氨基酸等,具有强心、利尿、降血糖和升高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中医临床用生地取其养阴生津、清热凉血、止血之效,治口渴咽干、阴虚发热、月经过多、衄血、吐血等症;熟地能滋阴补血,治贫血、萎黄、女子崩中漏下、遗精、盗汗,消渴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