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孩子行为习惯的稳固期
一位著名的行为学专家曾经做过这样一项研究调查:被调查者为数千名小学4年级到高中3年级的学生,测试者对他们进行相同的能力、知识以及习惯测试,最后发现学生的知识以及能力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的,而学生的习惯得分则没有太大的年龄差异。
因此,行为学专家得出,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应该在小学4年级以前完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4年级以后,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定型了。小学中低年级形成的习惯仍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如果不在以后进行巩固,好习惯就会被淡忘,甚至形成坏习惯。所以说,小学高年级正是稳固各种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5~6年级是小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小升初的衔接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在习惯的养成方面,主要从低年级的他律过渡到自律。因此,妈妈要抓住孩子在这一阶段的成长特点,使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习惯养成方法。
赵女士的儿子今年12岁,刚上5年级。赵女士十分看重对孩子的教育,在家教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尤其是在辅导、监督孩子的学习这件事上,更是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在儿子刚入学的时候,为了让儿子养成准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赵女士总是陪孩子一起做作业,有时候也为儿子做讲解,帮助他检查作业。3~4年级的时候,儿子的作业越来越多,而且经常集中在抄写、背诵这些方面,但是赵女士依然坚持陪伴孩子做作业。
到现在,孩子上5年级,作业量倒是有所减少,可是题目变难了,一遇到有点儿难度的题目,儿子就习惯性地将作业本递给赵女士,意思是让赵女士为自己讲解。赵女士这几年也已经习惯了为孩子讲解题目,也就没有在意。可是慢慢地,赵女士发现儿子在学校做的习题正确率非常低,而且很多题目都是空着的。儿子说自己读了一遍题目后,感觉没有什么思路,认为自己做不出来,也就不做了。赵女士这才意识到无意中自己的陪读阻碍了孩子的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思考能力的提高,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了依赖性。
其实,很多妈妈都和赵女士一样,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采取“自我牺牲”的方法,即不管是在孩子的生活上还是在孩子的学习上,总喜欢手把手地紧紧抓住孩子,生怕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这种“自我牺牲”法,对于小学中低年级孩子的习惯养成会有一定的帮助,让他们在他人的监督下形成良好的习惯,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这种方法就不能再像原来那样发挥良好的效果。一旦孩子对家长的“自我牺牲”产生依赖,或是不理解家长的“自我牺牲”,认为家长过多地束缚自己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行为习惯的稳固,会间接导致孩子形成新的不良习惯。
那么,孩子在5~6年级的时候,妈妈在帮助孩子巩固行为习惯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