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尊重孩子的个性

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尊重孩子的个性

很多妈妈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别的孩子文静,总是想要约束孩子的言行,对孩子独特的见解不理不睬,甚至批评指责;总是把成绩的好坏视为评判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总是希望孩子都能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成长。有的妈妈甚至希望,能够找一个好孩子的标准模板,然后套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然后经过一番“加工”,克隆出一个与好孩子一模一样的孩子来。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十分荒诞的。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在生理素质、所处环境、教育状况,以及生活经历等方方面面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情、爱好和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妈妈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孩子也正是因为这份独特性才造就了其个性的多样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有个性、有特色的人。个性能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个性也能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精彩。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通过教育,妈妈们应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在生活和职业上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从而获得生命的乐趣。所以,尊重孩子的个性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地成长。

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在自我意识方面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孩子进行适应性锻炼的时期,他们开始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以及群体的关系,自我意识、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个性获得一定的发展。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步深刻,渴望摆脱外部的控制,形成了内化的行为准则,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从而形成较为清晰和全面的自我评价,塑造稳定的性格。对于5~6年级的孩子来说,正值青春期初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大大增强,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但是由于意志力还不够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此个性并不稳定。

但是,大部分妈妈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个性的表现却常常感到担忧、害怕,总是想要以过来人的身份或是社会上的常规思想,以及所谓的标准来纠正孩子的思想和言行。比如,在兴趣爱好的选择上,有的孩子对美术产生了兴趣,但是妈妈认为学美术没有前途,于是要求孩子改学音乐;有的孩子更喜欢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或是进行广泛的阅读,但是妈妈却要求孩子为了成绩放弃这些;有的孩子比较活泼、调皮,妈妈却让孩子修身养性,做一个文静的少年。

这些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屡见不鲜,妈妈们的做法无疑是在抹杀孩子的个性,不仅会毁掉孩子的梦想、耽误孩子的天分,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更不利于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性需要发现,需要培养,更需要教育,孩子的个性想要获得健康发展,妈妈就必须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作为妈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以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的态度接受孩子的差异,挖掘孩子的内在潜能。那么,在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妈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