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四:我的特长是什么
诗妍只有12岁,但是她的履历表已经能填满几页纸。从4岁起,她就开始学习绘画和钢琴,上学后又学了小提琴、古筝,现在的她又开始练起了书法,而且她一直都是学校里的文艺小明星。除了这些,诗妍还经常参加作文、英语等各种比赛,获奖证书无数。这样的经历,不仅让很多同学羡慕,很多家长也是连连称赞诗妍的妈妈能有这么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儿,于是大家纷纷向诗妍妈妈请教,想知道她是怎么教导孩子的。
但是诗妍也有自己的烦恼,比如有的时候两个比赛在时间上会重合,如果都做准备的话,显然时间上是不允许的,但是诗妍又很难抉择自己应该选哪一个。还有就是有一天,诗妍在填写学校推荐的申报“十佳学生”候选人表格的时候,发现要填写的项目有很多,但是所给的表格却很小。当她看着“爱好”那一栏时,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填什么。后来诗妍仔细想了想她所有的所谓的那些爱好,发现并没有哪一个是自己特别喜欢或是特别讨厌的,几乎每一个爱好都是在妈妈的要求下才学的。当初在她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当然也有抱怨和反抗,但最后还是敌不过妈妈,也就坚持学了下来。现在的诗妍已经习惯了没完没了的练习,甚至没有一点儿自己的业余时间。所以,对于特长这件事,在诗妍眼里,与其说是“爱好”,不如说是“习惯”。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诗妍这样的孩子,在家长的要求或是诱哄下,报了很多兴趣班、爱好班,学习各种才艺。但是深入了解这些孩子后,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并不喜欢学这些所谓的“特长”,更别说当它为自己的爱好。在这些家长看来,孩子有一项或是几项特长,既可以为未来提供发展方向,也可以增加孩子的魅力值,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喜欢的事情往往却是其他的方面,比如模仿、给娃娃做衣服、做植物标本等,家长总认为这些事情没有用,浪费时间。
其实,特长应该是从爱好发展起来的,很多孩子报了一堆兴趣班,考了一堆证书,得了一堆奖杯、奖状,却并非是他们真心喜欢的,而是一项不得不做的“作业”。因为这些“作业”是父母要求他们做的,而理由又是所有的孩子都在做,既然别人都在学,自己的孩子不学就会落后,于是孩子要学的“特长”就越来越多。当孩子为了考证而练习,为了得奖而展示自己的时候,特长已经难以等同于爱好了。
教育专家表示,家长培养孩子的兴趣可以,但千万别让孩子为兴趣所累,否则就算考了一堆证书、一摞奖杯、奖状,孩子的灵性也被磨掉了。美国《优秀儿童标准》指出,兴趣广泛是优秀儿童的标准之一,但是对于艺术的兴趣,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项。其实,很多孩子都具备优秀儿童的特质,家长只要稍加引导,孩子的这种特质就会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但是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往往会走入艺术特长“越多越好”的误区,让艺术特长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毁灭了孩子的天性,甚至限制了孩子的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揠苗助长,是最不可取的“爱”。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家长:有的盲目跟风,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在学,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有的家长总是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爱好,或是把自己的爱好硬生生地强加给孩子;有的家长抱着“多学一点儿是一点儿”的思想,总是有班必报,而孩子对所有的兴趣班都是蜻蜓点水、囫囵吞枣。这样做,不仅起不到让孩子发挥特长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浮躁。
兴趣爱好广泛固然是件好事,但是物极必反,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童年应该是快乐、无拘无束的。既然学,就应该把孩子的潜质挖掘出来,让孩子的天分得到充分发挥,力求做到极致。那么,妈妈在培养孩子的爱好,激发孩子的特质方面,又该避免走入哪些误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