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积极的引导代替惩罚
在孩子上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很多妈妈都会觉得身心俱疲,孩子要么是紧闭嘴唇,不愿意与自己说话,要么就是顶撞自己,什么都与自己对着干。这时候,妈妈难免怒火中烧,批评指责、打骂惩罚就登场了。俗话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很多妈妈认为,跟孩子讲不了道理时,唯有惩罚最管用。虽说惩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孩子长记性,减少重复犯错误的概率,但惩罚仅仅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辅助手段,不能将它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要知道,惩罚有效的同时也是有害的,长期来看它所带来的副作用会远远大于收效。
首先,惩罚会让孩子对身边的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怨恨。特别是对于5~6年级的孩子,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逐渐强烈,虽然生活中时常会依赖家长,但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并不隶属于家长。如果妈妈总是用惩罚的方法教育孩子,只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好的影响,让亲子关系变得极度紧张。而且孩子受到严厉的惩罚之后,还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失败感,变得非常自卑。
其次,如果孩子经常受到大人的惩罚,他可能会为了报复父母,故伎重演,虽然在表面上看他们完全顺从于大人,但是他们仍然会背着大人继续做坏事,或者当着大人的面做坏事。
如果孩子出现这种心理和行为,说明惩罚在家庭教育中已经不起效果,应该慎用。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如果认为自己已受惩罚,并通过行为补偿了错误,便不会认真反省错误,下次难免还会再次犯错。如此一来,惩罚就无效了。教育是为了促使孩子能够自主反省并且在错误中获得经验教训,并使心智获得成长,而非一味地让他付出代价。
那么,当孩子出现一些令自己不满意甚至是错误的行为时,除了惩罚之外,妈妈们还能做些什么呢?首先,妈妈需要保持冷静,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才能代替惩罚,从而达到让孩子改正错误的目的才是明智的做法。对于5~6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敏感的时期,妈妈应该对孩子以引导和鼓励为主,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积极的引导代替惩罚是关乎孩子这一阶段心理特征的一种教育方法,这不仅很容易让孩子接受,而且也能让孩子认识到自身努力成长中的作用,从而改正错误。具体来说,积极的引导有以下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