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孩子的内心世界(1):想要独立
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者说“内在潜力”,即孩子具有自我学习、使自我趋于完美的潜能。这种潜能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限的力量。除非有特殊的原因,否则儿童的发展倾向肯定是向着独立而发展的,也就是说,人走向独立是自然的法则。而蒙氏教育方法就是建立在较少干预儿童自发性的活动的基础上,使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发展。孩子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可能发展自己。
孩子的这种独立发展在青春期会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时候的独立更多地是表现在心理、思想和意志等方面上的独立。如果说第一次诞生是人作为独立的生命而存在的话,那么青春期的第二次诞生就是孩子作为独立人格的人而存在。这种心理上的“成人感”使孩子渴望独立,不能容忍完全被父母掌控的局面。
5~6年级的孩子即将步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多变化,不但孩子们会对这些变化表现得无所适从,有的父母面对孩子的这些变化也会手足无措,惊慌之下就会演变成想要掌控孩子,逼得孩子与自己针锋相对。家长期待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紧密的,最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心理被称为“心理卷入”。有人说中国的孩子是被家长抱大的,孩子到了成年,家长还是不想将孩子放下来。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卷入主要表现在:
1.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依赖
很多人认为孩子不独立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其实父母对孩子也经常表现出依赖,而且父母更多的是在精神上过分依赖孩子。很多父母经常将自己的得失与孩子的成就大小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用成人的功利价值标准进行取舍。如果孩子朝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父母心里就会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如果孩子的发展不能满足父母的心愿时,父母就会产生失落感和焦虑感。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依赖,长此以往只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2.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自我,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估自己、观察社会。这种过分保护,通常会产生两种极端的结果:一是孩子对父母的指引全盘肯定,对父母过于依赖,形成思维惰性,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二是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会全盘否定,陷入盲目的敌对之中,强化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3.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
当今社会,孩子所接触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由于他们正值青春期,考虑问题往往比较简单、片面,因此经常会表现出盲目冲动、幼稚的一面,这无疑加大了家长的教育难度。但是很多父母对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够认同,总是有意无意地干涉孩子的生活,这就导致孩子可能会将青春期普遍存在的适应不良的问题都归到父母身上,让亲子关系变得非常紧张。
父母心理卷入度高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心灵空间,同时也剥夺了自己的自由空间。孩子对这种心灵的私人空间总是被侵占、被填充的境遇也是非常不满的,要知道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非常渴望拥有独立的空间,希望大人能够尊重他们,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这种独立不仅包括身体上、意志上的独立,还包括思想上的独立。孩子只有在这些方面享受到独立的权利,他们的“成人感”才能得到满足,一些心理问题才能得到纾解,与家长的关系也才能得到缓解。那么,妈妈在生活中应该从哪些方面满足孩子身体、意志和思想上的独立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