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孩子习惯听从别人的意见
孩子到十一二岁的时候,对人际交往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渴望,渴望得到友情,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孩子的小伙伴并不固定,但是到了高年级,他们开始逐渐凭着相近的爱好、情趣以及个性来寻找伙伴,结成朋友,形成自己的小群体。他们会经常一起上下学、做作业、玩耍、相约出游等。在学校里,这些小群体的表现会更为明显,经常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做游戏,和别的群体交往很少。
在这种小群体中,孩子为了赢得同伴们的认可,为了能够与同伴进行活动和游戏,往往会主动适应小群体的环境,顺从小群体的要求,有时甚至还会屈从于不合理的要求,从而表现出强烈的从众心理。所谓从众,是指个体迫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舆论上的压力,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同于多数人的一种现象。5~6年级的孩子,思维还不够稳定和成熟,当他们感到自己的想法、态度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时候,为了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和想法。
5~6年级孩子的这种从众心理不仅表现在与同伴的交往上,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具体包括:
1.在课堂上表现为思维从众
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不独立思考,听到别的同学的答案后跟随回答。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有一个同学说出了答案,不管答案是对还是错,马上就有很多同学开始重复。如果老师追问一句“你们确定吗”,一部分同学就会默然不语,还有一部分同学会马上改变意见,这样的课堂互动当然达不到促进积极思维的目的。
2.在活动中表现为行动从众
不管是在自发的小组活动中还是在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孩子为了能参与其中并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得不屈从别人的意志而压制自己的主观意愿,接受别人的指挥,即使对方是错误的也无所谓。
3.在交往中表现为语言从众
小群体中的孩子有着固定的语言,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语言风格也会变得非常相似。在小群体中有着一定地位的孩子,随口说出的新奇的、有趣的甚至粗俗的语言都会成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竞相模仿的内容。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某种程度上的从众是一种恰当的适应机制,虽然从众可能意味着要牺牲自己的独立见解,但是它可以很好地与其他人相处,这在人类社会中也是很重要的。”盲目从众、事事屈从也有着不小的危害,需要孩子们掌握好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