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级,孩子逆反心理的高发期
周五放学后,君君一进家门连鞋都没有换,就直接拿起游戏机玩起来。妈妈几次让他换鞋,他都没有行动。开始时,君君还会敷衍妈妈几句,说自己一会儿就去换,可是两次以后,竟然装作没有听见妈妈的话,继续玩游戏机。当妈妈又一次提醒他的时候,君君一下子火了,冲妈妈怒吼道:“你能不能少说几句,我说了一会儿就去,你还絮絮叨叨的。而且我不换鞋怎么了,为什么非得换鞋?”“你这是什么态度,这样和妈妈说话。你还想不想要这游戏机了?明天我就给它砸了!”妈妈边说边怒气冲冲地准备拔掉电源,结果妈妈还没有拔掉电源,君君就一怒之下将游戏机重重地摔在地上,生气地说:“不用你砸,我自己砸!”
如果你的家里恰好有一个5~6年级的孩子,那么对这种情景应该并不陌生。现如今,很多家庭每天都会上演这样的剧目,在父母无奈地叹息现在的孩子实在太难管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家长对此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把握不正确所形成的教育误解。这则故事中的孩子存在着典型的逆反心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摆出一副与家人的要求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言行。这就是逆反行为,一般出现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与孩子自身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发育状况有着重要的关系。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逆反心理是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几乎每个孩子在其成长阶段都会出现逆反心理,而每个孩子身上的逆反心理程度又有所不同。逆反心理是孩子在特殊的年龄段形成的特殊的心理特征,与其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有关。此外,还有一些外在因素也会促使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比如家长对孩子表现得过于关心、过多干涉、过多批评、过分打压,或者重大的家庭变故、朋友分离以及社会环境改变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逆反心理形成的诱因。
在个体的成长发育期,一般会出现两个逆反期。第一个逆反期,通常出现在3~4岁。这时候,孩子开始有了“我”的意识,随着说话、行为、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能够进行一些尝试,什么都想独立完成。这与父母想要照顾孩子、担忧孩子的教育观念就产生了冲突,因此孩子会表现出与父母所期望的相反的行为。第二个逆反期,通常出现在青春期前后,即小学五六年级到20岁左右。这个逆反期与第一个逆反期相似,只是随着孩子能力的增强,这一逆反期间发生的冲突会更加尖锐和严重。这一时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正面宣传的不认同、不信任,比如对于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表现出希望孩子做,那么孩子一般不会去做,即使自己心中十分想做他也不会去做,即大人们眼中的“不受教”“不听话”;对于榜样人物、先进典型会持一种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而对不良行为、不良心理却产生认同和顺应的思想;对于思想道德以及纪律要求的消极抵制以及蔑视对抗。
父母会认为孩子的逆反行为和逆反心理是对自己的反抗,因此经常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迫使孩子服从。在第一逆反期,孩子经常会屈从于父母的权威和压力之下,可到了第二逆反期,如果父母照例采取禁止、责罚、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只会让亲子之间的对抗更加激烈。孩子的逆反心理处理不好,首先会影响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导致孩子形成人格障碍,还会影响孩子生存能力的提高,使孩子无法适应社会。因此,妈妈一定要重视孩子在逆反心理期的教育,尤其是对5~6年级即将进入第二逆反期的孩子更要慎重。那么,妈妈应该如何引导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