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这项能力对于5~6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得到较大的提高,这是孩子未来独立生活的需要。
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奥巴马热”,而奥巴马家庭作为“第一家庭”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几乎全世界所有的摄像机都对准了这个美国“第一家庭”,他们的幸福生活也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奥巴马有两个女儿,但是这两位白宫公主的生活并不是像真正的公主那般安逸,她们在白宫的生活与其他孩子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奥巴马曾经畅谈自己作为“第一父亲”的教子心得,他说:“让女儿做家务是保持她们在白宫正常生活的方法。玛丽莎和萨莎必须自己铺床。她们要喂狗、遛狗。她们必须做作业,在上学日不能看电视。”
看来“第一千金”也要自己铺床,也要分担家务,她们只是住进了比较大的房子,但是这大房子并没有让她们得上“公主病”。她们的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保姆,但是她们并没有因此而成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低能儿。但是,反观我们的孩子会干些什么呢?早上,他们赖在床上,闹钟已经响了几次还不醒,非得妈妈紧张兮兮地跑进来说“再不起来就迟到了!”晚上,非要等妈妈摆好碗筷时才坐在餐桌前,吃完饭,将碗筷向前一推直接走人,连椅子都不会放回原位,更别说主动刷碗了;他们从来没有做过饭、洗过衣服、打扫过房间;他们找不到自己的鞋袜,分不清蒜苗和韭菜。这些中国家庭里的少爷、千金丧失了本该属于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17岁的神童魏永康于2000年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联读班,但由于其母亲不能跟在身边,使其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后来于2003年肄业回家。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些都反映出现代的未成年人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
1.溺爱式的抚养方式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被大人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宠爱着,“捧在手中怕摔着,含在口中怕化了”,更别说参加劳动了。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当然就没有自理的意识,生活自理能力也肯定无法提高。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技能
孩子因为年纪小,在自理的时候不懂相应的程序和步骤,自然无法把事情做好。很多妈妈见到孩子这样,不是负责任地教孩子怎样去做,而是因为怕麻烦宁愿选择自己代替孩子去做。比如,孩子收拾房间时,总是磨磨蹭蹭的,妈妈就会气急败坏地说:“让你做点儿事,嘴皮子都快磨破了,还不如我自己去干痛快呢!”于是,妈妈就一把推开孩子,自己收拾起屋子来,这样还怎能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房间呢?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父母为了保护孩子而没有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当孩子大的时候,家长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又不允许孩子用学习的时间来进行家务劳动。这样,孩子就缺少了练习的机会,生活自理能力当然也无法提高。
小学高年级应该格外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孩子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又怎么能照顾好自己的学习呢?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则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妈妈应该从哪几方面来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