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亲切的心理交流和疏导,才能彻底矫正孩子的逆反心理
2007年1月,江西省某地方发生了一桩悲剧,11名青少年集体跳河自杀。虽然经过人们的奋力营救,但是仍然有2名青少年经抢救无效死亡。这11个孩子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13岁。他们有的刚上初中,有的刚上高中,他们都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坏孩子”,甚至连他们的父母也这样认为。他们每天无所事事,逃学、上网吧、去舞厅,有的孩子穿奇装异服、公然抽烟、顶撞老师、欺负同学。这群孩子是通过网络认识的。一开始只有三四个人一起玩,之后大家一起唱歌的时候,带着自己的朋友一起来玩,慢慢地就逐渐认识了。他们会定期见面,一起唱歌、上网吧或者是闲逛,有的时候仅仅是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
当悲剧发生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这些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为什么不去上学,为什么会选择集体自杀。幸存者后来表示,因为他们感到上学很无聊,每天除了烦躁就是紧张,生活一点儿意思都没有,大家都很迷茫和孤独。想到生命早晚会结束,与其煎熬,还不如给自己一个痛快,让自己潇洒地离开这个世界,于是就相约集体自杀。后来记者采访了这些孩子的父母,发现这些父母提到孩子时就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他们根本不知道甚至不关心孩子在想什么。他们只是强调自己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而孩子竟然那样对待父母。
了解到这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悲剧的发生与这些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有着极大的关系。孩子在青春期本来就会感到一定的迷茫和孤独,而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不负责任的表现甚至是缺席无疑会加重孩子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这样消极、悲观、厌世的情绪无处排解,就有可能导致孩子轻生以求得到解脱,令人扼腕叹息。所以,在孩子的逆反期,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妈妈必须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发现孩子有问题,应及时进行疏导,并给孩子提出相对的建议,与孩子一起克服或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根据5~6年级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妈妈在与孩子沟通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使用一定的技巧,以免遭到孩子的拒绝,避免使情况恶化。
1.沟通时,一定要以理解为前提
处于逆反期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批评和建议,最反感家长对自己的教育。因此,妈妈在与孩子沟通时,首先要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尽量避免说教。对孩子给予理解,就是要妈妈放下长辈的架子,倾听孩子的烦恼、同情他们的遭遇、感受他们的情绪,让孩子在一个能获得相对平和的环境里缓解心理压力,感受妈妈的博大胸怀和真诚关爱,从而减轻或消除孩子的对立情绪。
2.重视非语言沟通,淡化教育痕迹
妈妈不停的说教非常容易引起逆反期孩子的反感情绪,甚至还会激化亲子之间的矛盾,不仅不能使孩子受到教育,还有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其他新的问题。单一的语言沟通在孩子的逆反期是不够的,妈妈必须注意使用多种非语言沟通方式。有时候非语言沟通更能化解家长与孩子间的矛盾,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会更真切。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而言,一个微笑好过天天说“你真棒”,一个信任的眼神胜过任何威逼利诱,一个拥抱可以让孩子倍感温暖,一次牵手可以让孩子迷途知返。另外,有时候沉默也是最好的警示,这些身体语言会让孩子更加明白妈妈的心意,让他们明白妈妈一直在自己身边。
3.以宽容的姿态矫正孩子
逆反期的孩子经常会犯错误、做错事情,妈妈必须谨慎对待做错事的孩子。在处理时,首先应该做到对事不对人,做到公正客观,不能侮辱孩子的人格,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以宽容的姿态矫正孩子,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与孩子一起商量出弥补办法,共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