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之风润越地——秦汉魏晋南北朝

一、忠孝之风润越地——秦汉魏晋南北朝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进攻百越,“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据考证,这个会稽郡设县有22个,在越地区的有山阴、诸暨、句章、鄞4县。其中,句章和鄞2县当属今宁波地区,这是宁波第一次纳入王朝统一管辖的范围。[1]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冲击、交流与洗礼,宁波的文化教育、生活风俗与中原文化逐渐相融。

一方面,儒家思想流传甚广,社会上忠孝之风盛行。1852年,余姚陈山出土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西泠印社藏)即为明证,这一时期宁波孕育了像董黯这样的传奇孝子。另一方面,私学、家学和官学初露端倪。宁波历史上最早的私学可能出现在西汉后期,余姚人董春先后师从王君仲受《尚书》,师从京房受《易》,学成后以经师自任,设学教授,唐代徐坚在《初学记》(卷18)中记载:“……后还为师,立精舍,远方门徒学者常数百人。诸生每升讲堂,鸣鼓三通,横经捧手,请问者百人,追随上堂,难问者百余人。”由于汉代后期学校制度废弛,学术中心渐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宁波虞氏家学(私学的一种方式)很是发达,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培养了像虞翻、虞喜、虞世南等那样的杰出人物。官学在当时并不发达,这从西汉末年严子陵须游学京师方可学习经学之事可见一斑。又据《后汉书》(卷21)记载,余姚人黄昌(?—142年)“本出孤微。居近学宫,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从中推测,宁波的官学可能出现在公元1世纪—2世纪。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无论私学、官学皆以“通经”为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