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三)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宁波籍院士以前沿性成果立于学术高地,给学科建设奠定了优势地位,又以远见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他们或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或发出倡议,或以系统阐述擘画学科发展前景。

曾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韩启德院士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积极推动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协联合成立了科学文化研究院,又领导成立了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结合科学史、科学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各个学科,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探讨科学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土壤问题。他认为,学科交叉研究是颠覆性创新的重要途径,学科交叉催生了累累硕果,对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源泉。

韩启德院士还在医学领域推动叙事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引领医学人文的临床落地。他认为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面临碰撞与融合的时代,叙事医学训练医生如何见证患者的苦难,将患者的感受转化成自己的表述,并再次转化到患者心中。疾病是一个故事,同样的疾病,不同的患者,衍生出不同的故事。医生撰写两份病历:一份是冰冷的科研病历,一份是温暖的叙事医学病历,又称“平行病历”或“影子病历”,类似于“临床札记”,将“找证据”与“讲故事”结合起来,回归到医者仁心这个医学的核心上来。他利用不同的场合,对“叙事医学”的定义、原则和方法、阅读和写作、制度设计和临床推进等方面进行阐述,推动我国叙事医学第一个研讨会的召开,并最终促成了《叙事医学》杂志在北医三院创办,引领学科向医学人文方向发展。

神经生物学家、生理学家杨雄里院士是中国脑科学计划的筹建者和推动者,呼吁借助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开展类脑人工智能的研究,将脑科学、计算科学、信息科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密集地交叉融合,因为这会有力地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甚至改变社会范式。他建议首先要建立中国脑计划强有力的领导专家组,进行顶层设计,形成一个有前景、有内涵、有特色、可操作的脑计划研究蓝图;其次,根据我国的研究基础和特点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各有侧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认识脑的基础研究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保护脑的临床研究方面,考虑相关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特点。在模拟脑的类脑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紧密联系产业发展、转型的重大需求。再次,要保证脑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做好长远谋划。

令人瞩目的是宁波籍院士在“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的表现。2009年春,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了“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为未来10年的学科发展制定战略蓝图:“一是明确学科在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二是分析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三是总结近年来学科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四是提出学科发展布局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五是提出未来5—10年学科的优先发展领域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重点方向;六是提出未来5—10年学科在国际合作方面的优先发展领域;七是从人才队伍建设、条件设施建设、创新环境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系统提出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和政策措施。”这个项目设有19个学科专题,共有包括院士在内的六百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宁波籍院士有16位[3]。路甬祥院士为该项目写了总序,柴之芳任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顾问组顾问;吴祖泽院士任医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白以龙任力学战略研究组组长,陈祖煜院士任工程科学副组长,方岱宁任力学秘书组组长,景益鹏任天文学秘书组组长;此外,贺贤土院士、周兴铭院士、何积丰院士、翁史烈院士、倪维斗院士、黄震、戎嘉余院士、陈俊勇院士、王正敏院士作为研究组成员则在不同的学科专题中贡献他们的智慧。

2012年,“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和19个学科专题研究报告面世,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术引领方面的一次示范。宁波籍院士参与了19个专题中的10个专题:《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物理学》(贺贤土院士);《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工程科学》(陈祖煜院士);《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信息科学》(周兴铭院士、何积丰院士);《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能源科学》(翁史烈院士、倪维斗院士、黄震);《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科学》(戎嘉余院士);《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空间科学》(陈俊勇院士);《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力学》(白以龙院士、方岱宁院士);《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化学》(柴之芳院士);《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医学》(吴祖泽院士、王正敏院士);《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天文学》(景益鹏院士)。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对国家科学领域的决策咨询具有重要价值,自2012年开始成为每年都有的长期项目,对传统学科或新兴学科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在后续的项目中,我们看到宁波籍院士依然跟随时代的脚步,在学科的前沿留下自己的足迹——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固体力学》中有郑哲敏院士、白以龙院士、方岱宁院士;《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软件科学与工程》中有陈纯院士、何积丰院士;《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中有马余刚院士;《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空间科学》有余梦伦院士;《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中有戎嘉余院士;《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土木工程与工程力学》中有陈祖煜院士;《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再生医学》有吴祖泽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