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教育造就完全之人格
人物档案:
杨贤江(1895—1931年),又名李浩吾、健夫等,余姚长河(现属慈溪市)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在慈溪长河镇贤江村贤江支路146号,一座古朴的砖木结构小院静驻其中。典型的慈溪“三北”民居,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这里就是杨贤江出生和青少年时期居住的地方,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纪念馆正门,一座由汉白玉雕刻的杨贤江半身像赫然呈现在眼前。2004年,长河镇人民政府对故居进行了系统性的修缮,并在故居西北侧增辟了“杨贤江纪念馆”。馆内陈列了他的著作、稿件、日记、照片、证件、档案等珍贵的文史资料。
杨贤江的36年,短暂而光辉。他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最早的宁波籍共产党员,为浙东地区革命引燃“星星之火”。
厚植爱国情怀,萌生教育救国思想
1895年4月11日,杨贤江出生于一个裁缝世家,是家中长子,字英父(英甫),笔名李浩吾、健夫等,余姚长河(现属慈溪市)人。他8岁入私塾,12岁时就读于余姚郑巷溪山初小,14岁考入余姚泗门诚意学堂(高小),3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破格留校任教。
一心求学的杨贤江,1912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教师李叔同、夏丏尊等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在校期间,杨贤江深受这些师长的影响和熏陶,这都为他以后参加革命和进行教育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此期间,杨贤江目睹了中国社会黑暗、民族面临危亡的严酷现实,他一面学习科学知识,一面探索救国真理,接受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救国思想。
19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被公认为“全优模范生”,老师李叔同书“神聪”二字条幅相赠。毕业后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
如果说杨贤江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候,种下了革命和教育理论研究的种子,那么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那几年就是种子发芽的阶段,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教育家陶行知,开始与同龄的武汉中华大学学生恽代英通信,讨论改造社会的问题,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音,这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和领导青年学生运动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积极投身学生运动,探索救国真理
工作之余,杨贤江参加了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学习,并开始翻译国外教育论文,发表在《教育杂志》等刊物上。1919年,杨贤江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并担任南京分会的书记及会刊《少年世界》的编辑。
五四运动爆发,杨贤江和他的学生也参与了这场学生运动。1919年5月9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手执旗帜标语,慷慨激昂走上街头,杨贤江在游行队伍中和师生们一起高呼:“还我青岛!勿做亡国奴!”并沿途散发传单。
1919年6月,五四运动的高潮刚刚平静下来,杨贤江便对这场亲身经历的运动做了冷静的分析总结,撰写了《新教训》一文,发表在7月5日的《学生杂志》上,锋芒初露,引起全国知识界对他的注意。
192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向杨贤江发出了邀请,前往上海担任《学生杂志》的编辑。次年5月,杨贤江在沈雁冰和董亦湘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目前发现最早的宁波籍共产党员,从此他从教育万能论者、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具有坚定信仰的共产主义者。之后的六年,杨贤江以《学生杂志》为阵地,担任起党的通讯联络工作。1924年,杨贤江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后增补为正式委员。
1927年,为保存革命力量,党指示处境极端危险的党员同志出国隐蔽。杨贤江因此离别妻儿,只身东渡日本,化名李浩吾,旅居京都,从事进步教育论著的研究、撰写、翻译工作。由于杨贤江一直是反动派通缉的对象,1929年5月秘密回国后,仍以隐蔽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和教育科学方面的研究。
提出“全人生指导”,为教育革命做出重大贡献
进入杨贤江故居,一本巨型石书立于院子中央,上面刻有三行字,分别是《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以及《学生杂志》。
《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是杨贤江一生最重要的两本专著,这两本书也奠定了他作为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的地位。《学生杂志》是当时所属上海商务印书馆由杨贤江主编的一本普及性教育刊物,与同时期恽代英编辑的《中国青年》配合呼应,通过发表文章、撰写社评、与青年学生通信交流等方式指导推动学生运动和青年运动,确立了杨贤江我国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的地位。
其中,《新教育大纲》影响力巨大。杨贤江在接到编写教育方面书籍的任务后,立即沉浸在这本书的构思中。日夜兼程写作,平均每天撰写五千多字文稿,一部近20万字的书籍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初稿,后经修改、润色,定名为《新教育大纲》。上海南强书局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编排就绪,于1930年3月公开发行。第一版很快售完,同年9月又发行了第二版。
穿过百年漫漫岁月,步入新时代,贤江的教育理念依然适用。离杨贤江故居不远,有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学——慈溪市贤江小学。漫步校园,总能见到贤江元素。
而在慈溪城区,还有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学——杨贤江中学,抬头可见教学楼走廊上的九个大字“教育,造就完全之人格”。这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旨在造就学生健全人格,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还有杨贤江文化长廊、贤园等,以及随处可见的杨贤江语录,作为国内素质教育思想先驱,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印刻在每一位师生心里。教育是要适应时代和环境需要的,要与实际发生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要使得人生的意义更完满,更幸福。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思想和教育,不仅指导影响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影响引领着他的家人好友纷纷走上革命道路。然而恶劣的环境,长期繁重的工作,以及动荡不安的生活,使杨贤江劳累过度、积劳成疾。1931年7月,他因肾结核症恶化,赴日本就医,终因医治无效,于8月9日在日本长崎逝世,年仅36岁。
留下精神财富,先进教育理念代代相传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同时留下了300万字的精神财富,有专著(包括译著)8部,论文(包括译文)386篇,为中国革命特别是教育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贤江先生的后辈也常常回到故里,共同见证先生伟大教育思想萌发地的发展和变化。
杨贤江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大女儿目前还在世,和中国共产党同龄。杨贤江先生外孙黄永刚、外孙媳妇张健华教授一直深受着祖父的思想的影响。
张健华现为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贤江先生的小女儿徐昉也就是我的婆婆,她生前留下了许多家书,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杨家优良家风的传承。接下来我们认真研究、整理,以期更好地宣传弘扬贤江精神和良好家风。” 她告诉作者,“我还将继续带领我的团队学习践行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将这个思想落实到孩子、老师和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证明这一教育思想是切合当代教育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
林涵茜,《现代金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