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学模: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泰斗

蒋学模: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泰斗

人物档案:

蒋学模(1918—2008年),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果你是学经济的,想必读过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吧?这本教材是数代中国大学生的必读本,主编该书的蒋学模又是小说《基度山伯爵》中文版的初译者,因此被誉为“经济学术领域永远的基度山伯爵”。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蒋学模是宁波慈溪人,他位于慈溪观海卫镇蒋家桥村的故居现保存完好。

29岁译成《基度山伯爵》译本至今仍有市场

蒋学模于1918年3月出生于慈溪观城镇(今观海卫镇)的蒋家桥村,6岁时随父亲到上海求学,曾就读于东吴大学、四川大学经济系,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长期任教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务院颁发的第一批有特殊贡献政府津贴获得者,也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

让很多人好奇的是,作为经济学家的蒋学模,怎么会去翻译文学经典《基度山伯爵》呢?2018年蒋学模诞辰百年之际,其子蒋维新曾撰文回忆了父亲29岁译成《基度山伯爵》的“励志”故事。

蒋学模1941年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一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从事的都是翻译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任香港《财政评论》编译,但工作仅几个月,因香港被日军占领,《财政评论》社内迁,这份工作就丢了,但这时蒋学模已经开始在翻译界崭露头角。1945年10月,他接受了复旦大学《文摘》社的邀请,担任《文摘》社编辑。

蒋学模工作非常勤奋且效率极高,从1945年10月到1949年,他除了完成每月两期《文摘》约10万字的翻译工作外,还翻译了多部文学作品,使他一举成名的《基度山伯爵》(最初译名是“基度山恩仇记”)就是在1946年翻译完成并出版的。

蒋学模很喜欢大仲马的这一文学巨著,早在1936年他在东吴大学读书时,就看过好莱坞影片《基度山恩仇记》,对故事印象深刻。1939年他在四川大学的图书馆里找到了英译本《基度山伯爵》,废寝忘食地花一周时间就读完了。当时就萌发了要把它译介给中国读者的念头,“只是受制于生活环境和出版的条件而没有动手”。受聘《文摘》社后,蒋学模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终于夙愿得偿。

完成《基度山伯爵》翻译时,蒋学模才28岁,充分展现了其翻译天才。这本法国小说的中译本,除了蒋学模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外,其他都是根据法文原版翻译,而蒋学模的译本是市场关注度最高的。“究其原因,一是蒋学模是中译本的第一人,而且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在大陆只存在这唯一的版本,读者不可避免地会先入为主;二是蒋学模文风朴实,行文流畅,很容易抓住读者,这是他深厚文学功底的体现。”蒋维新在文中写道。

教授政治经济学,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翻译《基度山伯爵》只是蒋学模璀璨人生中的一面,他更出彩的成就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

1949年《文摘》因种种原因停刊,蒋学模也就此中断了翻译生涯,转向复旦经济系任教。他先开设了两门新课《苏联经济建设》和《东南欧经济》,不久就转教政治经济学。

蒋学模一边教学,一边笔耕,撰写、编写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故事》《政治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常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的分配》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传播、普及的第一人。

其子蒋维新在文章中述称,“蒋学模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突出成就,使其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8年毛主席在上海接见教育、卫生、艺术界人士,谈家桢、蒋学模、孙怀仁、章靳以等六位教授受到接见”“1964年7月17日,毛主席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接见高、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代表,蒋学模位列首排”。

蒋学模通过对学生的悉心指导,把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传承给了一批又一批的政治经济学新人。他的“不能守旧,不怕守旧”“做一个不断改悔的马克思主义者”等名言,至今仍被他的弟子们津津乐道。

蒋学模对政治经济学的最大贡献,是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这本教材受教育部委托编写,供大学非政治经济学专业学生使用,蒋学模为之倾注了全部心血。1980年7月,该教材第一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由于该书的理论阐述深入浅出,其使用范围远远超出原先用于普通高校的设想,绝大多数的中专、电大、函授学校也都选用。此后,蒋学模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变化,每两年修订一次,至其逝世的2008年,已修订到第13版。一直到今天,这本教材仍在继续印行,总印数已高达两千多万册,可以说是影响了数代人。有复旦学子称,“蒋老师的这本书,很多内容当年我们是要背出来的”。

他的哥哥也很伟大,祖屋被称“楷模故居”

宁波市江北区政协主席邹宇明20世纪80年代末就读于复旦大学,他回忆说,当时蒋学模老师是复旦经济学院的“一块牌子”:“我们同学很迷蒋老师,不仅因为手上拿到的教材是他主编的,更崇拜他还翻译文学名著。”

邹宇明说,当时蒋老师带博士生,没有本科生的课。“但每学期会给我们本科生讲几堂课,所以我听过蒋老师的课,还请教过他关于政治和经济的问题。我老家是慈溪长河的,蒋老师知道后还说我是离他最近的学生。”从复旦毕业后,邹宇明一直和蒋老师保持着联系,常去上海看望他,“最后一次见到他是2001年。他曾跟我说起老家还有几间房子,可能快要倒了”。

2019年9月的一天,宁波市复旦大学校友会的十多位校友一行,冒着台风天的大风大雨,怀着对蒋学模先生的缅怀和追忆,曾驱车前往慈溪观海卫镇蒋家桥村,察看先生的故居。蒋学模的故居没有倒,而且保存基本完好。

在2019年年初的慈溪市“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了对蒋学楷、蒋学模故居进行保护的提案,观海卫镇政府已采纳并进行了答复,并根据兄弟俩的名字,把故居保护命名为“楷模工程”。

蒋学楷是蒋学模的哥哥,比蒋学模大9岁,是一位英勇的文化斗士和翻译家。他1927年毕业于上海澄衷中学,1931年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社会学系,曾任上海国际贸易局专员、复旦大学《文摘》编委、香港《财政评论》编译、香港大时代书局经理。1942年5月,蒋学楷被日军枪杀于香港,时年33岁。

蒋学楷所翻译的美国约翰·根室的《亚洲内幕》《欧洲内幕》《拉丁美洲内幕》三本书,在抗日战争前后有广泛的影响。香港大时代书局当时是一个进步书店,在蒋学楷任经理期间,出版了抨击法西斯在“二战”期间罪行的多本译著,为日军所忌。蒋学楷在短暂的一生中,著作、译作较多,包括创作短篇小说集《留痕》,翻译《狐狸的故事》《青春》《政治浅说》《陶立德博士》等。

“楷模故居”建筑基本完整,进一步保护正在进行中

蒋学楷、蒋学模故居是一个小四合院,当地上年纪的村民称之“大屋里”。据介绍,这是蒋家的祖屋,建于清中期,至今有近200年历史,占地面积约1026平方米。

在故居察看现场,年轻的蒋家桥村党总支书记蒋迪龙介绍,2018年是蒋学模的百年诞辰,复旦学子不时地组团来参观蒋学楷、蒋学模故居。“我才知道村里有这么著名的一对兄弟。蒋氏一门双杰,是村里的无上荣耀。作为蒋氏后人,我也感到非常自豪。”“楷模故居”的整个建筑基本完整,当时蒋迪龙就表示村里将对它进行保护,不让它受到拆损等破坏。

蒋家桥村紧邻慈溪著名景点鸣鹤古镇,村中的“楷模故居”若能得到进一步的修缮,乃至开辟为专门的陈列室对外开放,无疑将成为鸣鹤古镇的一颗璀璨明珠。据悉,经宁波市复旦大学校友会及热心的蒋氏后人牵线搭桥,自2019年9月以来,慈溪方面和复旦大学已进行了多次接触,就“楷模故居”的保护和建设进行了商谈。

愿“楷模故居”早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修缮,让更多人知道慈溪这个小山村里的“一门双杰”,从而传承和弘扬“楷模精神”!

作者简介:

俞素梅,《宁波晚报》记者,宁波市复旦大学校友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