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刚:情系桑梓的宁波帮典范

包玉刚:情系桑梓的宁波帮典范

人物档案:

包玉刚(1918—1991年),名起然,世人公推的华人“世界船王”,著名的金融家和国际活动家,著名的宁波帮爱国人士。

美国《财富》和《新闻周刊》杂志曾把他称为“海上的统治者”和“海上之王”。他为国家尽心尽力,报效桑梓,建大学、创基金,造大厦。他热情支持祖国建设,除捐献巨资为家乡兴建兆龙学校、中兴中学、宁波大学外,还建造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设立包兆龙、包玉刚留学生奖学金等。他是宁波帮的骄傲,华人世界的丰碑。

风从海上来,甬江入东海。走在宁波大学校园,放眼望去,包玉刚图书馆、包玉刚教学楼、林杏琴会堂、曹光彪科技楼、李达三外语楼……一栋栋楼无不倾诉着宁波帮人士的赤子情怀。

1918年,宁波镇海钟包村,包玉刚呱呱坠地。百余年后的今天,他的名字留在家乡的角角落落,他的事迹也被一代代宁波人口口相传。他不仅是一位闻名于世的商界大亨,还是心怀桑梓、情系故乡的宁波帮典范。1984年至1989年,包玉刚先后6次回来故乡,为家乡建设发展出力。他还一直牵挂着家乡的教育事业,捐资建设了宁波大学,结束了宁波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

改革开放之际宁波建校构想

1984年4月,在总结经济特区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赫然在列。

宁波对外开放有两大优势,一是北仑港,一是宁波帮。1984年8月,邓小平发出了“要加快宁波改革开放的步伐,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指示。

当时,香港十大富豪榜中宁波帮人士占3个,包玉刚便是其中之一。

包玉刚1949年初与父亲一起到香港,1955年成立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至1981年底,已是拥有船只210艘,占香港商船总吨位一半的“世界船王”。

当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决定派人到香港拜访包玉刚,请他回家乡考察、探亲,其中的第一目标就是想请包玉刚在宁波捐建一所综合性大学。这一想法得到了时任浙江省省长薛驹的同意。

而早在1981年,时年63岁的包玉刚与80多岁的父亲包兆龙来到北京,受到邓小平接见。彼时,包玉刚想要为国做实事,捐赠1000万美元建造饭店并以父亲名字命名的提议得到邓小平的拍板肯定。这次北京之行让包玉刚感受到了祖国内地不可阻挡的开放态势和中央领导的开明之举,为他下一步的宁波之行、创办宁波大学打下了基础。

1981年,邓小平会见包兆龙(包玉刚之父)和包玉刚

返乡第三天,决定捐资建校

1984年10月28日,阔别四十多年后,包玉刚再一次踏上了故土。此番回乡,包玉刚为宁波能够拥有北仑这样的深水良港而感到欣喜,也在考察中觉察到宁波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上的缺失。

“回宁波第三天,包玉刚就口头答应捐资2000万美元(当时换算成人民币约为5000万元)兴办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建设初期亲历者、宁波大学原校党委书记贺建时告诉记者,在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签字仪式举行的同一天,即1984年12月19日,时任宁波市市长的耿典华与包玉刚(时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和咨询委员会召集人)在北京签署了《洽谈纪要》,洽谈的主要问题就是兴办宁波大学。

1984年12月20日,包玉刚受到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接见。他说“宁波是我的家乡,我已经四十多年没有回家乡了,宁波有一万多平方公里,比香港还大十倍,两地人口差不多。但香港有四所大学。宁波没有一所大学,所以我打算在宁波办一所大学,希望得到支持。”

此事得到了邓小平的赞赏和支持。会见中,包玉刚还提出请邓小平给宁波大学题写校名,邓小平欣然答应。

1985年9月25日,邓小平为宁波大学题写校名,并由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李鹏转交给当时的宁波市委书记葛洪升。在邓小平支持和关怀下,宁波大学的筹建工作非常顺利。校址选在包玉刚故里——庄市附近,位于甬江之滨。

当年建校,次年招生

对于出资创办大学,包玉刚只有一个要求——当年建校,次年招生。也就是说,宁波大学要在1985年开工建设,1986年开始招生。

时任宁波市委书记葛洪升表示,这绝对是一个考验。因为当时宁波各方面基础都非常薄弱,建一所大学,不仅涉及征地、政策兑现、建筑图纸设计、完成土建工程等,更为棘手的是师资队伍建设、纳入1986年招生计划等。

然而,1985年10月29日,在宁波教育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宁波大学奠基典礼仪式隆重举行。包玉刚夫妇和时任代总理的万里、时任浙江省省长薛驹等,一起挥铲为宁波大学奠基培土。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特使、前教育次大臣华尔登也出席典礼。

1986年7月,宁波大学开学所需的校舍大体完成,7月25日,宁波大学教职工进驻新落成的宁波大学校部。

在国家教委的大力支持下,经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五校反复磋商洽谈,最后确定由五所高校对口援建宁波大学师资力量,并派出资深的教授担任相应系的系主任。

1986年9月10日,宁波大学如期开学。来自华东五省一市(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与上海市)的280名新生跨进了宁波大学校园。

关注宁波教育持续助力建设

在决定捐资创办大学之时,包玉刚说道,在宁波创办大学,要办就办一所一流大学。因此在大学建成后的几年,包玉刚一直关注宁波大学的教育建设。

“早在1985年,包玉刚曾与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商讨,如何加强英国大学与宁波大学之间的合作事宜。一年后的宁波大学开学典礼上,包玉刚请来了撒切尔夫人的特使、当时的教育次大臣华尔登。此后包玉刚牵线搭桥,在1987年10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与宁波大学正式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这是宁波大学创办以来对外建立的第一个姐妹院校。”贺建时说。

截至2021年5月底,宁波大学已与国外170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自1985年10月亲手为宁大奠基以来,包玉刚几乎年年都要来宁波大学。”贺建时告诉记者,为了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1989年10月底,包玉刚从宁波返港后即电告学校领导:捐资500万港元修建风雨操场和室内游泳池。

贺建时回忆说,1990年10月,包玉刚私人助理梁正本两次致函毛子洄副校长:一是包玉刚捐资630万元人民币,用于兴建宁波大学图书馆,并将风雨操场命名为“宁波大学体育中心”,还将包玉刚一生创业的经验“持恒健身,勤俭建业”亲笔题写给全校师生;二是包玉刚会再来学校看望师生,并嘱咐对其捐资兴建宁大图书馆义举作低调处理,切勿在报刊上宣传。

在包玉刚的带动下,邵逸夫、包玉书、曹光彪、李达三、赵安中等宁波帮人士,以及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等也对宁波大学给予了大量捐助和支持。

“爱国爱乡”精神薪火相传

1991年9月23日,包玉刚在香港病逝。此后,包家人仍旧情系家乡,继续助力宁大的建设事业。

1992年9月30日,宁波大学包玉刚图书馆、体育中心落成典礼和包玉刚铜像揭幕仪式隆重举行。江泽民亲笔为包玉刚纪念厅题词:爱国爱乡,造福桑梓。

贺建时回忆说,在典礼上,包陪庆代表包氏家族讲话,她说:“今天,我和3个妹妹跟随母亲到宁波大学参加这个盛典,亲眼看到宁波大学欣欣向荣的面貌,感到特别兴奋。先父如果有知,也一定会万分开心。”包陪庆还说:“对我们包家来说,宁波大学是有特殊意义的。它是先父生前致力于促进祖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计划。作为包氏后人,我们一定会继承先父的遗志,协助宁大把学校办得更好。”

包玉刚病逝后,包氏家族对宁波大学的发展一如既往地予以关心支持。1994年,包陪庆、包陪容、包陪丽、包陪慧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建造宁大5号教学楼。1995年,为加快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包陪庆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设立奖学金,用于宁波大学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并促成两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1998年4月,包玉刚的胞兄包玉书与包陪庆再次捐资420万元人民币,助建宁波大学4号教学楼,至此包氏家族捐资助建的6幢教学楼,已成为宁波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2016年,为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包陪庆女士再次出资500万元人民币捐建校园跑道。2018年11月15日下午,宁波大学包玉刚跑道落成启用典礼在钢玉颂雕塑旁举行。其钢玉颂雕塑根据包陪庆女士意愿及手稿设计而成,造型像一个蜿蜒起伏的山,具有厚重的气息。就像包玉刚先生,惠及乡梓,对宁波大学的创立有如山的恩情。

作者简介:

王冬晓,《现代金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