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的悠久传统
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兴文重教的风气,在这种文化繁盛的背景下,与宁波不少家族中“耕读传家”的传统相互影响和发展。“耕读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以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以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少宗族大家的家风祖训。宁波的耕读传家之习气在宋代开始盛行,此时宁波的重教之风和宋仁宗推行的“取士不问家世”的科举制度极大地推动了耕读传家这一风貌的发展。不少宁波乡下之士希望通过“躬耕苦读”,最终“以学致仕”,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宁波出现了第一位状元张孝祥,而从唐至清,今宁波境内有进士2432人,其中状元12名。著名学者汪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慨叹也体现了明州人对读书的重视。明州耕读之风盛行,使得甬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步积累,不少甬地后人承袭这一传统,书院教育、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重视教育风气等,无不展现宁波耕读文化的独特 风貌。
到了近现代,许多宁波帮人士仍把“耕读传家”作为一项重要的家规家训,以此勉励家中子孙后代重视耕种,既要勤劳耕作,又倡读书上进。出生于镇海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先烈张人亚,幼时家中生活十分拮据,但他的父母张爵谦夫妇秉承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虽收入微薄,但依然设法让子女们都能读书识字。而张人亚正是在这种耕读传统中,体恤到了底层人民的辛劳与不易,同时激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之后于1921年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早期党员之一,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楼适夷出生于宁波一个典型的耕读之家,与张人亚一样,楼适夷思想先进,早期在青年中宣传文化和革命思想,1926年成为一名中共党员,之后为我国左翼文学、文学翻译工作、文学创造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耕读传家”这一家风随着农耕文明的渐退而在今日的宁波日渐式微,但这一传统背后所体现出的自强、进取、尚教、务实等优秀品质早已融入宁波帮人士的血液之中,以全新或另一种方式展现其魅力。不少宁波帮贤达以自己的方式弘扬接续耕读传家中蕴含的精神。日本关西实业界巨头吴锦堂,本是生于慈溪的一个贫困家庭,因家中贫困,只能从书塾辍学务农,但他热爱学习,常在农耕之余刻苦学习,学养渐深,被当地学者称赞“精通中日文字,下笔能曲达事理”。后居异邦成为商业巨头时,他仍心系祖国和家乡,热心公益事业,他先后为同乡虞洽卿创建的轮船公司捐资解难,捐款为家乡慈北平原修建水利工程,造福后世。他尊知重教,曾说:“近世列国争强,教养二事极为重要……”因此斥巨资创办了锦堂学校,培育了众多人才。
可见,耕读传家这一传统家风不仅影响了宁波帮人士的传统生活方式,其蕴含的丰富哲理促使宁波帮人士更加重视教育、造福社会,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