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帮教育建筑的兴起与形成
宁波近现代教育不仅兴起早,而且发展快,各类教育多居省内领先地位,这与宁波商帮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宁波近现代的新式学校,最早是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西方(主要英、美两国)在宁波办了18所新式学校,按照西方的需要培养中国社会各方面人才,从而达到精神支配的目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西式学校在传布宗教、推行西方文化思想的同时,客观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宁波传播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对整整一代的宁波青年产生了重大影响,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事实表明,近现代宁波的许多精英,受的是“教会教育”和“传教士教育”,宁波商帮中的许多人,也是教会学校和其他新式学校培养出来的,比如杨坊,早年曾在宁波一家绸布商店当店员,后来进教会学校学习英语。教会学校的主课是宗教,此外还有算术、英语、天文、地理、音乐等,教法、设施多模仿欧美制度。正是教会学校所传播的西方文明为宁波商帮以后在生产经营、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较早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埋下了伏笔。
宁波帮素有捐资助学的传统,重教兴学之风历代相承,从19世纪末起,其捐资助学的重点开始由传统私塾转向近现代意义上的学堂。宁波最早由国人创办的新式学校就是严信厚等人于1897年在宁波城区创办的储才学堂(浙东中学),该校成立后发展顺利,到1907年已拥有师生数百人。1911年改名为省立第四中学(新马路43号),为浙东最高学府。
1905年,上海“五金大王”叶澄衷捐资3万银元在家乡庄市叶氏义塾基础上办起中兴学堂,对族人实行免费教育,并顾及乡亲子弟。由于师资优良,设施齐全,闻名遐迩。后来享誉海内外的宁波帮实业家包玉刚、邵逸夫、包从兴、叶谋遵、赵安中等都毕业于该校。同年旅日华侨吴锦堂在慈溪东条山购地50亩,创办锦堂学校,吴锦堂先后为该校捐资28万多银元。据《慈溪教育志·人物传略·吴作谟》记载,1911年省、县对学校作实地查勘后禀报说:“逐一履勘,委系工坚料固,名实相副,而规模之广大,设置之周妥,器具之精良,无一不臻完美,洵为浙江省各私立学堂之冠。”
此外,其他旅居外地宁波商人大多在家乡办有新式学校。如沪上钱业巨子秦润卿等人发起创办的慈城普迪学校、慈溪县立初级中学,糖业巨子黄声远创办的镇海声远小学、卒成中学,“煤炭大王”谢蘅窗在鄞县、镇海创办的多所求精国民学校,以及朱葆三之定海公学、宁波益智学校,虞洽卿之龙山公学,乐振葆之宝林小学、樊芬之镇海樊氏便蒙小学等,都是当时一时之选的名校。这些学校不仅经费充足,设施齐全,师资优良,而且在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上注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与世界潮流接轨,如普遍开设外语课,并加强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从而有力地带动宁波近代教育的革新与发展,为宁波早期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半浦中书第建筑
到1908年,宁波一地已有各类学校290所,包括普通中小学、实业学堂、师范学堂、普通女校、特殊学校等,学生11126人,居全省各地之冠。在近代中国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宁波近代教育得以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无疑在于众多宁波帮捐资助学的义举,如《宁波近代史纲》记载:“1909年慈溪县以旅外商人为主的私人捐助教育费22554元,占当年教育经费的52%。”